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剑国分析认为,中国民间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之说。此月多灾多难,因此想了不少办法来应对,比如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贴端午符等。避「五毒」是过端午节的初衷。
此外,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后来又加了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
另外,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
李剑国表示,在今天看来,古人的一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虽然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古人那种强烈的卫生防疫意识还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李剑国说,端午节之前的春节、元宵节、春龙节、上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活动中,虽然有的也涉及卫生防疫方面的内容,但端午节包含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最多,体现得也最充分。所以,将端午节称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实不为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