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治疗原则。
如中医学上所说的“肝开窍于目”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有时确实反映比较明显,往往可以看到肝血不足或肝肾亏损。患者常出现头晕目暗,两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又如肝火旺盛患者.常可见眼睛发红.多眵羞明怕光,甚或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等,而用清肝泻火的桑叶、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药治疗。往往可见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临床治疗疾病上的具体运用。
又如口腔溃疡,口舌糜烂,从中医学角度思考,认为与心火旺盛有关.以“心开窍于舌”的理论,而用清心泻火之灯心草、赤芍等药进行治疗,往往可起到较好的疗效。
再如年老体弱、耳聋、耳鸣,中医学认为系肾阴不足、肝肾阴虚有关:根据中医学“肾开窍于耳”的理论,而用滋阴补肾的熟地、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等药治疗,即可减轻症状,延缓发展。
此外,如肾阳不足,脾阼不振,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晨起泄泻(五更泄泻),一般投以健脾益气药,往往不能获得明显效果,而改用温肾补阳的四神丸加减.而用补骨脂、吴茱萸、炮姜、五味子、肉豆蔻等温补肾阳之法.而获得明显疗效。
从以上所介绍的几个情况,可以知道,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脏相通。察舌验舌可知经络脏腑之病。这是“四诊合参”、“审察内外”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总之,中医学治疗疾病。强调耍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看到疾病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从而协调整体.气血阴阳平衡.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机演化和疾病的转变,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