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走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药文化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4-06 16:40:00
  • 核心提示:  在中医存废之争中 南粤大地选择坚守
      
      “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是当年广州起义接头暗号。  
      中国最早的制药企业之一“陈李济”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69年。
      1930年代

      在中医存废之争中  南粤大地选择坚守
      
      “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是当年广州起义接头暗号。  
      中国最早的制药企业之一“陈李济”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69年。
      1930年代初,德国产止咳药“赫利西佛”挑衅“潘高寿”成笑柄。

      如果问你知道《求医不如求己》吗,也许你会很藐视地说:“3岁小孩都知道啦!”

      确实,一本一年再版20多次、销量百万的书,你想不知道都难。

      但奇怪的是,一边是《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这样的中医保健类书籍在民间热销,一边却是学界对中医是否科学、是存是废的激烈争论。自2006年开始,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生物化学博士、自由撰稿人方舟子等不断抨击“中医是伪科学”,提议“废除中医”,在学界掀起狂澜。

      这是人们最热衷于中医的时代,却也是中医最接近衰亡的时代。从《黄帝内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医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但时到近代,这个曾经自信也曾经自大、曾经开放也曾经封闭的民族开始怀疑自己,包括自己的医学。

      在中医受辱挨骂的时候,有一片地方对她的热情却始终不减,这就是广东。不用说家家煲汤养生,也不用说凉茶销量超可口可乐,单是两家中药老字号的故事,已足以让你了解。  

    凉茶是广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秦统一岭南后,中原的中医药文化渐传入岭南。明、清两代,岭南名医辈出,逐步形成有岭南特色的中医医派。其中在1600年创立的“陈李济”,就是中国最早的制药企业之一,比北京同仁堂还早69年,比胡庆余堂早274年。清朝末期,全国形成了“北有同仁堂、东有胡庆余堂、南有陈李济”的中医药文化格局。

      据史书记载,同治皇帝偶患感冒,腹痛、吐泻不止,御医合议最终试服陈李济出品的“追风苏合丸”,马上就令同治皇帝康复。同治大悦,遂钦赐“杏和堂”三字为封号,同时钦准“陈李济”储藏广东三宝之一的“陈皮”(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当作贡品长期向朝廷进贡。因此,在清朝同治年代,“陈李济”又称为“陈李济杏和堂药厂”,是全国响当当的“老字号”药店。

      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彭湃并称“工家革命两巨头”的杨殷烈士就是“陈李济”中李家女婿。他在大革命时期到陈李济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并把它作为大后方,领导了1927年的广州起义。“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揸拿:把握)!”一首陈李济神龙茶的广告歌谣,不仅老少皆知,更是当年广州起义接头的暗号之一。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展示着传统制作中药的流程方法

      在鲁迅和梁启超都贬斥中医的20世纪初,中医的生存危机刺激广东老字号不断改革、创新,研制出疗效更好的中药。1912年,国内第一次中西医之争开始,梁启超和鲁迅等都站在了质疑中医的阵容中。“五四运动”后期,“骂中医”也成了西化知识分子的“饭后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鲁迅那句话:“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1929年,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又以中医无法证实自己的科学性而提出《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欲废止中医,引起全国第二次大范围的中西医之争。

      面对西医冲击的压力,广州潘高寿的四子潘郁生在1929年苦心研究出“镇店之宝”——“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成为广州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止咳药。

    中药药材的品种非常的丰富,大多来自大自然

      一个潘高寿反击西药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别具深味。1930年代初,德国某厂出品的“赫利西佛”的止咳药也进入了中国市场。由于“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疗效好,销量佳,“赫利斯弗”在华南地区的代理商便不惜投入重金开展宣传攻势,煞费苦心地在报纸上刊登“穿背琵琶,焉能弹高调”的征联启事,矛头直指“潘高寿川贝枇杷露”。面对挑战,潘郁生也不甘示弱,在同一报纸刊登“黑脷史弗,那得有良心”(“脷”是粤语“舌头”之意,“史弗”与粤语中的“屁股”相谐)。一时间,“洋西药”的挑衅在坊间被传为笑柄,反而令“潘高寿”更加深入人心。

    古时郎中将药方开给患者,而后随即取药

      90高龄的邓铁涛曾在1962年和1978年两度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在他看来,所谓“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很无聊,因为这已经是个“画上了句号的问题,2005年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研究院改为中医药科学院”。

      而就在新一次中医存废之争甚嚣尘上之时,国务院科技部等16个部委在2007年3月立刻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力保中医药稳定发展。

    熬制药品的器皿和糖水品种的牌子

      广州白云山和黄埔中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医学博士、中药学博士后张永涛,对于中医之所以受到冲击分析说:“中西医之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性上。中医虽然有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预防疾病经验,但始终无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诠释清楚。而现在,中医界也越来越不了解真正的中医文化。气·元论(太极图式)和阴阳五行学,可以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但是,现在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能够说清楚?”

    伙计正在分类配药。数量、搭配、比例、都是通过小秤砣称出来

      确实,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冲击与漠视中,中医已经大伤元气。维护中医者认为,方舟子等人是把中医中的庸医当成了中医的全部。可是,今天的中医院里,到处是看不懂《黄帝内经》的中医,到处是完全依靠西医技术的诊断。有次胃痛去中医院,医生开了点中药,同时开了一大盒西药。现在,连热爱中医的人也在担忧真正的中医已死。曾注释《黄帝内经》的学者刘明武说,“在今天的中医大学里,讲不了《黄帝内经》,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试问,世界上有讲不了《圣经》的神学院吗?有讲不了佛经的佛学院吗?有不讲经典力学、相对论的物理学院吗?”所以,中医“受指责,实属正常”。

      也许原因有很多,对策不计其数,争论将无尽无穷,但只要有普通百姓和中医学者对中医不灭的热情,有陈李济和潘高寿这样的中医药企业执著的求索,总会有那样一天,中医药终于能够反击西医的傲慢,传承祖先好的,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真正地证明自身而不是“一肚子理说不出来”。

    中药药材的品种非常的丰富,大多来自大自然

      解码中医“老字号”
      
      首创蜡壳工艺
      
      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制作工艺是中药制剂的一大创举。《广州城坊志》记载:“双门底陈李济蜡丸药肆,肇自国初。” 岭南天气潮湿,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于是,陈李济人用蜂蜡与木蜡等材料混合治成蜡壳,割成半球形,然后将药丸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令其中的药丸久存而不变质。抗战期间,陈李济附近的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十几年前的“蜡壳大蜜丸”,里面的药丸竟丝毫无损,制作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展示着传统制作中药的流程方法

      百年陈皮胜黄金
      
      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其中更有“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陈李济的的百年窖藏陈皮则是陈皮中的上品。

      几百年前,每逢广东新会冬柑上市,陈李济药厂都会派人大量收购冬柑皮,加工晒干后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标明年份,放入木楼结构的柑皮仓库。巧的是,柑皮仓库正好位于煮汤炉灶的上方。楼下制药煮糖时,煮沸的蜜糖香味上升,楼上的柑皮受蜜糖蒸汽长期熏染,果皮变成黑色,内肉变为深茶色,香气持久,久煮不烂,对祛风化痰有绝佳效果。此后,陈李济就将这个偶然发现的陈皮制作工艺传承下来了。

      治疗咳嗽的鼻祖
      
      100年前,岭南气候炎热多雨,乍暖乍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而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治咳疗效不显著。潘高寿的四子潘郁生研制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用川贝母、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并在药液中加入香料和糖浆,将汤剂改为糖浆剂,治疗咳嗽的效果显著,脍炙人口。“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不仅成为“潘高寿”的“镇店之宝”,也被中医界称为我国治疗咳嗽药物的鼻祖。
      陈李济第十一代传承人、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馆长黄一文说,“诚信为本,同心济世”是陈李济400多年来做药的宗旨,也是数千年来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陈李济人特别看中‘诚信’两个字,一直本着‘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的宗旨,制药务求精工,用料必取‘天字第一号’的正品一等地道货,因此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一直很好。

      除了‘诚信’外,陈李济人也担负起了‘济世’的社会责任。例如在陈李济博物馆里的一件“古董”——消防水枪,就是因为当时广州经常发生火灾,陈李济重金从英国进口三部消防水车及有关器材,组织义务消防队,一旦市民遇火灾,立即停工义务施救。”

    海外华裔的青少年在陈李济蜡像馆尝一下号脉的滋味

      观点一种——

      废除中医是阴谋

      在中西医之争一直没有停止的背景下,有一位学者,也是名医,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废除中医是掠夺中医的阴谋。他就是第一位将中国的《针灸全书》译成英文版、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美国明道大学校长的美籍华裔张绪通博士(获西医内科、哲学、法学三个学位的博士)。

      张绪通博士认为:“随着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纯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的同时能明显调节免疫功能,广泛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同时,因中药等天然药物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成功概率高,药品利润空间大,市场发展前景好,已成为各国企业眼中一块诱人的奶酪。”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超过40亿人口使用中草药治病;未来5-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高达2000-3000亿美元。正因为中药具有如此之大的市场诱惑,所以张绪通博士认为抵制中医的势力并不是不愿意接受中医,而是将抵制中医当做一场掠夺中医市场的商战。

      “这些势力利用中国的中医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打着‘帮助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旗号,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的根源与体系产生怀疑,最后厌弃;然后再打出拯救‘中医中药’的美名,以‘中医药国际化、科学化’的幌子,达到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中医药及其市场的阴谋。”张绪通说,“现在中国一些提出‘废除中医’的中国人,就是被这些势力欺骗或者收买,心甘情愿出卖其他国家一直想得到的、中国最宝贵的民族医药文化和知识遗产。”  

    古老碾药材的用具

      观点一种——废除中医是阴谋

      在中西医之争一直没有停止的背景下,有一位学者,也是名医,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废除中医是掠夺中医的阴谋。他就是第一位将中国的《针灸全书》译成英文版、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美国明道大学校长的美籍华裔张绪通博士(获西医内科、哲学、法学三个学位的博士)。

      张绪通博士认为:“随着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纯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的同时能明显调节免疫功能,广泛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同时,因中药等天然药物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成功概率高,药品利润空间大,市场发展前景好,已成为各国企业眼中一块诱人的奶酪。”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超过40亿人口使用中草药治病;未来5-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高达2000-3000亿美元。正因为中药具有如此之大的市场诱惑,所以张绪通博士认为抵制中医的势力并不是不愿意接受中医,而是将抵制中医当做一场掠夺中医市场的商战。

      “这些势力利用中国的中医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打着‘帮助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旗号,目的就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的根源与体系产生怀疑,最后厌弃;然后再打出拯救‘中医中药’的美名,以‘中医药国际化、科学化’的幌子,达到彻底操纵、把控中国的中医药及其市场的阴谋。”张绪通说,“现在中国一些提出‘废除中医’的中国人,就是被这些势力欺骗或者收买,心甘情愿出卖其他国家一直想得到的、中国最宝贵的民族医药文化和知识遗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