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关于“中医文化研究”的思考:名与实(二)

  • 来源:环球中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3-25 10:55:00
  • 核心提示:  我以为“中医文化”、“传统医学与文化”或“医疗社会史”一类话题之所以盛行于中医界和史学界,并形成相互影响、促进之态势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以及史
       我以为“中医文化”、“传统医学与文化”或“医疗社会史”一类话题之所以盛行于中医界和史学界,并形成相互影响、促进之态势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以及史学研究的自身发展所致。人类学起源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美学者对现代西方文明之外的社会的研究;二十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分离。非西方的其他文明,被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加以研究,因而西方的中医研究很多都属文化人类学范畴(或可称汉学研究范畴),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医学”加以研究。在这种学术风潮的影响下,“某某文化史”成为时髦之语。

            另一方面,就史学的发展而言,在20世纪史学发展中极具影响的法国“年鉴学派”的核心旨要,可以说就是提倡扩大研究与资料利用的范围。民国以来“新史学”的出现,亦不越这一轨范。近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展了“另类医学史”的专题研究,其实质即是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的政治、经济史研究扩大到“生命问题”;注目于以往史学家未曾注意的“医药学史料”,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化史”研究的片面与不足。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于是乎人文科学的研究中便出现了对于“人类自身”的特别关注——人类如何认识生命、身体、疾病、思维、感觉、梦、心理……,以及不同社会、民族、文化的认识有何不同。

            文化研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为“文化人”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学医的人未必一定要当医生才有饭吃。不难发现,凡大谈中医文化者不外两种情况:学过中医,但无意于临床,也无意于实验或理论研究;文史哲出身,因某种因缘而对中医有所了解,但并不懂如何治病,也不懂中医何以能治病。尽管这两种人的出身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天生乃是一文人。中医能够治病这一客观现象,对于他们的感官往往没有任何刺激作用,或者在大脑中无法产生“共鸣”。因而自然就会无视传统医学的“科学”属性,片面地将其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遗存。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习惯于将符合现代科学的东西称之为“古代科学”,不符合的统统称之为“传统文化”。因而尽管一般说来,中医的知识体系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含有较多的文、史、哲内容,但请注意:这必须是在将现代科学、西方医学定义为“医学”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如果以传统医学自身为标准,那么恐怕所有的内容都属于“医学”的范畴。应该说,不管是从哲学、社会、宗教等任何一个角度对传统医学进行研究,还是搜罗骚人墨客诗词歌赋中的病名、药名、患病经过、医家交往等,都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

            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曾有史学家感叹中国缺少真正的“通史”著作,即达到上下贯通、左右旁通之水准的“通史”。这样的“通史”不是大而全、无所不包的“拼盘”,而是希望将我们现在习惯划分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融于一炉。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恐怕永远只能存在于东方地平线上——可望而不可即。科学史研究应该由科学家来承担,还是由史学家来承担?这个国际科学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反映出两方面学者各有短长的实际状况;而在此基础上的全面融会贯通,更是难有胜任者。纵观这些年国内的“医学文化”研究,基本上属于“历史性的”,即主要围绕着医学与哲学、宗教、经济、交流等等的关系,综合性地探讨医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从长远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看,“中医文化”、“传统医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视为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一部分。3以“医”化“人”

            站在“文化”原本是指教化民众这一最原始的含义上思考“医学文化”,则不难理解古人何以会对钻燧取火、凿井筑屋、尝百草定可食等大加渲染。概因人类生活中一切看似平淡的小事,无不始于教化。在此之前,人类的生活与其他动物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使自己的生活适应自然环境。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呈现出“自行驯化”的状态,这就是“文化”。那么医学当中是否也存在着“文化”的过程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中国人产后“坐月子”,不吃冷物、不妄劳作,而西方人则无此习惯;日本人原本是有这些习惯的,但明治维新后被西方医学所“化”,产妇已毫无顾忌地吃起了冰激凌。[注:“坐月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专文详加论说。因为(1)中国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从未言及此事,宋代之后才突然出现,其源头何在,有待深入研究;(2)“坐月子”在现代中国人的认识中,仅仅是指产后避风、避冷物、不妄做劳等等,但古代却真的要“坐”,故称“坐月”;(3)说西方人没有“坐月子”的习惯亦不准确,据一位美国朋友讲,在不太很久的过去,美国人产后也有种种“禁忌”,所以应该将“坐月”译为confinment。这或许正是 confinment具有“分娩”与限制、禁闭两种含义的原因。]中国人妇孺皆知受凉会感冒,但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却没有将自然气候与疾病发生联系在一起,而是必在病原体的感染上找原因。中国人说好发脾气是“肝火太旺”,而法国人则认为消化不良是“肝火不足”所致。[注:因为法国的古代医学理论认为:胃是装食物的“锅”,肝是锅下的“炉子”。炉火不旺,自然无法煮熟食物,所以法国人将暴饮暴食之后出现的消化不良现象称之为“肝急变”。]民众为何会有这些普遍看法,如果以为原因在于“生活经验”,那么为何在具有“同样身体”的“不同民族”间没有产生共同的经验性认识呢?所以这实际上是由于“医学文化”——医学的教化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医学认识,因而教化的结果——民众的普遍认识、生活习惯亦因而不同。古人说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生子成兔唇,民众信而遵行之,于是便成了民俗、习惯、普遍认识,但这并不是生活经验,而是被教化的结果。至于说中国的医家为何会将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准确地说是和天地间的“邪气”联系在一起);为何会有食兔成兔唇的说法;为何会将肝火与脾气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消化不良联系在一起,则是研究考察“认知方法”、“医学理论”者的任务了。古人知道同姓结婚,其生不藩,并以此教化民众,但并未完全接受这种教化。拒绝教化,也是文化研究的内容。禁止近亲结婚在当代已成为法律,法律已然不是文化。越南在十二世纪前后接受了中国医学理论后,民众的语言中才开始出现“感寒”、“感热”等词汇以及相应的疾病观,这个过程也是医学文化——教化的过程。这类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进行当中异邦民众接受了哪些、拒绝了哪些、改造了哪些、何以会接受、何以会拒绝等等,可以说都是“医学文化”所应研究的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