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里是否有香稻?有人说那不过是作家形容丰收的景象而己,不必为据。其实,曹雪芹写“稻香村”是有其生活依据的。《红楼梦》成书的乾隆年间,确有香稻,书中亦作了详细描述,如第六十二回中说宝玉等人吃饭,柳家的遣人送来一个盒子,里面有各种荤菜,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宝玉闻着,倒比往常之味又胜些似的,遂吃了一个卷酥,又命春燕也拨了半碗饭,泡汤一吃,十分香甜可口。春燕和芳官都笑了”。
像这样香甜可口的香稻粳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记载。魏文帝曹丕形容香稻是“上风吹之,五里闻香”;晋代诗人谢灵运《山居赋》有“芯香粳”的诗句。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记载有“大香稻、小香稻”的品种。唐代诗人杜甫诗云“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白居易诗《盐商妇》有“何况江头鱼米贱,红鲙黄橙香稻饭”之句;李颀在《赠张旭诗》中写道:“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成书于16世纪的《西游记》中多处载有香稻米,如第二十七回中载有:“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第六十七回中写道:唐僧师徒欲过柿树沟,来到一老者家,“老者便扯椅安坐待茶,又叫办饭。少顷,移过桌子,摆着许多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师徒们尽饱一餐”。
香米,历代官府把它作为贡品,因此亦称为“贡米”。《明史·食货志》中就有“郡县贡香米”的记载。《北京风物散记》也记述了北京产的香米“京西稻”,蒸出的饭闻着喷喷香,吃起来泛甜味,在清代被称为“御稻”。皇帝还传旨产区农民“代代耕种,岁岁纳贡,庶民不得尝”,种香稻的人连尝一口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湖南永顺县颗砂乡,有二亩田出产香稻,据说早在五代十国时,这二亩田被定为“皇田”,所产“御米”,只能给皇帝享用。
香米之所以有香气,主要是它的种子和叶片中含有一种挥发性有机物,它的形成与湿热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过去,香稻的“乡土性”很强,并非普天下皆可种植,离开特定的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引种外乡,不但香味消失,而且产量很低,一年只能种一季,这阻碍了香稻的发展。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已先后培育了许多香稻品种,适应性强,可作早、晚稻栽培,产量也比较高,如湖南省娄底地区农校育成的香稻品种“涟香一号”,千粒重高达32克,早晚两季亩产可达1200斤以上,营养价值也极高,经化验,香米中含蛋白质9.9%。它从苗期到收获,稻草都有一股清香味。如在普通米中加进一把香米,满锅皆香。用来酿酒,味香诱人,甘爽顺口,别具一格;用来加工糕点,亦散发芳香,独有风味。福州罐头厂用香米制成的米饭罐头,开罐后芳香四溢,令人陶醉。过去的“皇米”现在己进了寻常百姓家,普通居民亦可享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