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寓形寓义,内涵丰富。这里介绍一下“乐”字的造字原理:乐字,古字为“桀”,上中部为、“白”字,本音“钟”。五行中“白”字为“金”,属“商”音,对应人体的肺脏,肺主“气”、藏“魄”。“白”字下部为“木”字,属“角”音,对应人体的肝脏,肝主“血”、藏“魂”。《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魂魄和合,血气元神旺盛,则心生神明。”
“乐(樂)”字,上部左右两侧合成“丝”字,对应人体的心脏,属“徵”音,是五行中的“火”。丝制的弦乐能拨动人的心弦,通人体的心经,修复人的心脏,使人精神舒畅,人自然因病愈而喜,即是欢乐。
因此,“乐(樂)”字用于形容喜,是后世引申的喻意。若单从成字结构来看,即可判明“乐(樂)”与人体有关,而且是治疗疾病的材料。
“乐”字一音多意:①“乐”字表达喜悦、高兴、乐观;②“乐”字表达音乐旋律或乐曲;③“乐”字表达五音音乐相应的五体,有医疗和药用。
早期人类在以音乐治病的同时,开始慢慢发现草木植物的五味亦可医疗五脏之疾,于是在“乐(樂)”字上加个草字头,形成后世沿用至今的“药(藥)”字,这就是“药”字的由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