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兼恩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后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底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上海名医章次公先生。外公的一生,曾经历各种磨难和沉浮,但在中医事业这条道路上,却从未轻言放弃。他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革新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主张,明晰精微、病证结合的辨证思路,机动灵活、善用虫药的临证特色都在近代中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我辈青年医者医学道路上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我从大学开始,每年的寒暑假都会跟随外公抄方,2011年,受我所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委派,脱产跟师外公,终于有了一次静下心来、系统全面学习外公学术经验的机会。2013年9月,我考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导师是朱良春教授,至此,成了外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博士生。
外公从医70余载,一直谨守近代著名中医大家,也是他的恩师章次公先生的教诲——“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外公身体力行,将其作为临床实践、济世活人的座右铭和做人的准则。这十六字赠言也正是外公一生德艺双馨的真实写照。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体贴病人之苦,热情对待患者,处处予以关怀照顾,从未因贫富差异而对患者区别对待,直到2011年他94岁高龄,仍一周上3次门诊,从早晨8点坐下看病开始,往往一坐就到中午,很多病人因为路途遥远,赶到时号已满额,进诊室协商,他从未拒绝,总是尽可能的多为患者服务。而作为国家级的国医大师,他每次的诊金仅为15元,且一直不肯提高诊金。临近结业,外公又将这十六字做成印章转赠于我。他说,“菩萨心肠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外公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他多年来无法忘怀自己两位恩师对自己的教导,常言:“中医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应该被作为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被提倡和发扬。”为此,自2005年始,外公联名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颜德馨、焦树德等十余位教授一起,发起举办了每年一届的“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冀以能更好地推动和发展中医药传承事业。而我在跟诊的两年中,也深切体会到,在临证抄方中,遇到关键性的问题,若能及时得到老师点拨,常可事半功倍;而与老师的答疑又往往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启发和开拓思路。外公对待学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论你的问题大小,他从来认真对待,耐心答疑。外公有慢性咽炎的病史二十余年,他曾和我回忆,就是当时在厦门讲课,上午讲,下午讲,晚上学生还跑到房间来接着问,一个多礼拜下来就声音嘶哑了,回南通以后也没有能好好休息,后来声带就受损至今。同样,外公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举行的授课演讲,也总是深受后学们的欢迎。他从无藏私,总是将自己的学术经验、用药体会,甚至自创药方公之于众。他常说“经验不保守,学问不带走”,他总是希望更多医者可以从他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从而造福更多的病患。2014年8月,我曾陪同我们医院的何羿婷教授,也是国医大师焦树德教授的亲传弟子,一起前往南通拜访外公,外公当时花了两天时间,用嘶哑的声音解答了何教授的很多问题,最后,他对我们两人说:“南朱北焦,假设是我们这一代,那你们就是南朱北焦的下一代,要传承下去,在广东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夜晚,我在广州,再次难于入睡,因为身体情况的限制,家人们都不建议我回南通送您最后一程。我只能坐在电脑前,一遍遍看着我们曾经的照片,打下这些文字。亲爱的外公,您现在在看着我吗?您会怪我吗?想起每次回家探亲,见到您,总是还当我是小孩子一样,塞给我好吃的巧克力和饼干,细心询问我生活工作中的点滴。2015年12月13日这一夜,广州突降倾盆大雨,雨声里我久久无眠。
在2013年我出师的导师评语中,您曾经为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学海无涯,医无止境,希你坚持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目标,“自强不息,止于至美”,争取做一个上工大医,为广大人民服务。外公,我会为您的教诲而努力,用您的精神和医术支撑我们未完成的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