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追忆大师 > 正文
  •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林峰 时间:2015-10-09 09:11:19
  • 核心提示: 谨以此文怀念李可老师,向李可老师致敬,感恩他为中医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借此文勉励同道,激励自己。  感悟李老中医人生 照亮人生前进方向  第一次读《扶阳论坛》一书是

           谨以此文怀念李可老师,向李可老师致敬,感恩他为中医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借此文勉励同道,激励自己。

      感悟李老中医人生 照亮人生前进方向

      第一次读《扶阳论坛》一书是在2012年初,那时我很崇敬火神派,也听同学们说李可在用药上很有心得,所以就发自内心的想要去进一步了解他。

      李可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在逆境中他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 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

      李可从医50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我们大可以在脑海里试想一下,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李可为了解决当时特殊的医疗环境,解救病人痛苦,于是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只能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可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李可当年所处的环境比我们差千万倍,可是眼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吃苦,眼高手低去大城市,大城市的综合医院都是以西医为主,许多中医院西化也很严重,中医也因此流失了辛苦多年培养的中医人才,严重影响中医的发展。如果我们中医人能去基层,像李可一样,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于基层,多年后必有成就。

      拨开迷雾学中医 中医创新有动力

      于我个人而言,李可给我更多前进力量的,是他的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他敢于开拓进取、破格用药的创新精神。

      李可属于“火神派”,那什么是火神派?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火神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如李可用破格救心汤治疗危重患者,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李可为了挽救垂危的病人,一生中用药附子5吨,这是何等的数量。因为附子有毒,需要特殊的煎药方法,李可因担心病人不会煎熬药物,而酿成不良后果,多次守在患者病榻,亲自为病人煎药。

      李可附子的用量很大,“破格救心汤”中一般都是60克,特殊情况的病人有的甚至100~150克,他经过多次临床发现,附子的剧毒正是攻克重危心梗病患的良药,这是一个巨大的发现,师古而不泥,这就是创新精神。李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很多被西医院确诊为即将死亡的病人,在他的治疗下都转危为安,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记载的太多了,所以我极力推荐同仁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给临床治病多一种思路。

      作为初学者,我们不要盲目效仿大剂量,因为我们不是李可,没有那么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积累经验,在大胆用药的基础上做到仔细辨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在提倡中西医结合而中医又面临尴尬处境的今天,中医的发展尤其需要李可这样的创新精神。

      以上这些就是我读《扶阳论坛》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东西,最后,做一下总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仅仅是对同仁们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勉励和期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