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胡煕明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担当着掌控全国中医药事业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历史重任。他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地深入开展中医药行业的考察与调研,并在卫生部党组和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黎同志的支持下,力促卫生部党组就卫生工作,尤其是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向党中央呈送了书面报告。中央书记处经过调查研究,及时就卫生工作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做出了“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决定。为了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传达学习中央书记处的重要指示,卫生部党组决定召开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在胡煕明和全国中医药界的积极努力下,在卫生部机关精心筹备下,于1985年8月1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这就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肥会议”。
“合肥会议”规模大、规格高
出席合肥会议的有卫生部各司、局与部直属单位,国家有关学术团体等正式代表230多人,还特邀当时国家计委、科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国家新闻媒体与出版单位的记者和少数国内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80多人列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卫生部召开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合肥会议是中西医并重,同步建设发展的新起点。会议主要任务之一是传达学习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即“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为此,胡煕明在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切实制定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措施,要认识到发展中国卫生事业,解决中国的卫生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中西医共同努力。他预言,中国的卫生事业必将是中西医并存、并重、同步建设发展的长久局面。他指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对中医与西医要一视同仁,同等看待,同等重要;要充分肯定中医的科学地位,在学术上做到中西医平等,对中医的技术职务评定、医疗事故鉴定、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中药新药新剂型研制等,要实行同行评议。同时,要求将各级中医药机构的建设发展列入同级政府的规划与计划,与各级西医机构一样同步建设发展,同级政府财政要同样给予扶持与资助,必要时还应拨出专款,单独开点小灶,给予特殊优惠与关照等。由于胡煕明同志在合肥会议上提出了这一系列的中医药工作指导思想与理念,并得到了参加会议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认同,因而合肥会议内容与精神,迅速得以在全国各地传达、贯彻、落实。
“合肥会议”开创中医药建设新局面
合肥会议提出,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上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力争5年内把全国县级中医院或门诊部建立起来,同时允许中医个人开业或开办联合体;要重点加强省级中医院、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城市综合中医院中医科建设;要把中医药人才培养作为战略重点,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恢复重建或兴办中医药高等院校、民族医药学院,提倡西医院校试办中医系或少数民族医药专业,要大力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要扩大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要加强中医硕士、博士等高级中医人才的培养等。
“合肥会议”开启中医药学术新时代
胡煕明在合肥会议上号召,要认真做好中医药学术的理论继承、经验传承,鼓励中医各种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努力发掘散在民间的单方、验方、绝招绝技,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和各地名中医的学术著作、著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团体和学术性刊物在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等。胡煕明还在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做好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继承和经验传承,也要做好中医药学的理论、学术创新和发扬,积极利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引进先进检测设备、仪器和技术“为我所用”,促进中医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做到“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他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有条件的中医学习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借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设备与方法,大胆开展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合肥会议吹响了中医药走向国内外医疗保健市场的号角,而胡煕明正是让中医药事业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