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沪上名医大家,如许半龙、严苍山、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张赞臣等,均出自民国一代宗师丁甘仁先生门下。殊不知,朱振声先生亦为上述诸公之同门学人。朱氏博学多才,医名卓著,勤于笔耘,著作等身,只因英年早逝,其学望渐淡。近应朱振声先生之长子之邀,协助整理 《声振杏林》一书,近起于各大史书书馆,远绍至豫南阳医圣祠,用心搜罗相关资料,朱振声先生之学术陈迹渐趋清晰,不禁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一、丁氏门人,学缘以承
朱振声(1903-1942),浙江嘉善县人。早年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更名为上海中医学院),后又师从丁甘仁长孙丁济万临证研习多年,深得丁氏学术真传,学验俱进。朱氏曾于云南路三马路(今上海市汉口路)会乐里一号开设诊所,慕名者接踵而至,诊务甚忙。
在西学东渐、中医存废之争激烈交锋的当时,朱氏意气风发,忧国忧民,精于思索,勤于著述,曾主编《幸福报》,参编《医界春秋》,与丁济万、程门雪、刘作彤、宋大仁一起创办《卫生报》,并任编辑。其著作甚多,涉及方面颇广,有《内经运气辑要》 《用药指南》《百病秘方》《 丹方精华》《温病疫疠源流辑要》《家庭实用验方》 《孕妇须知》 《求孕与避孕》以及部分杂病疗法,包括妇科病在内计二十余种。
二、中医维存,责无旁贷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中医被推至新旧文化的浪尖。告别昔日辉煌,面对趋衰现实,朱振声先生揭竿而起,与诸多名医一起,积极创办中医刊物,奋笔撰写论战檄文。当时可与《小说月刊》齐名的张赞臣先生主编的((医界春秋》第三期发表朱先生撰写的封面评论文章,文章摘录了社会名流严独鹤针对中西医之争的评析言论。朱先生认为:“有不为中西医而负舆论中坚者在,如严君者,既无德于中医,亦无仇于西医,其所论列,纯出于良心之主张,不亦较中西医之论者为正确乎!”文中主张:“夫党同伐异,人所不免。故以中医而欲评论中西,无论其若何平正,终不免有抑西扬中之弊。使西医为之,亦难免无入主出奴之见。”朱氏之言,在今天看来仍是卓有见地的公允之论。中西之医,唯有取长补短,以效为重,方为明智之举。
三、收集丹方,用心良苦
朱振声先生生前有《丹方精华》初集、续集问世。是集“序”中有言:“道家有炼丹之术,以求不死之方。经过几许之牺牲,不死之方,虽未发明,而于无意中发见不少治病之法。今之所谓丹方者,即道家所赠遗之品也。”朱氏有感于“关于丹方之专书,则少有所见。鄙人于丹方之应用,往往发见不可思议之效力,对于丹方之信力甚坚,故有本刊之发行”,认为“然一人之所见有限,而丹方流传于民间者甚多,尚望读者诸君,不吝笔墨,代为收集,源源惠寄,则不特本刊之幸,有裨于医药前途者亦甚大也”。在此,朱氏为民除病而广收丹方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该集载有专治妇女月经不调的“日人中将汤原方”,专治足胫红肿或足膝肿大的“脚气外治灵方”,有专治花柳瘰疬的“梁家点瘰秘方”,有专治中风后遗症的“秘传口角歪斜方”,有专治痢疾的“治疫痢奇验方”,有专治小儿尿床的“遗尿特效方”。其他如对于霍乱吐下、吐血下血、砒霜中毒、昏蒙尸厥、孕妇逆生、胎衣不下、小儿疳积以及头面、五官等急性疾病均有专用丹方的载述。限于种种原因,现今这类丹方渐被淡漠遗忘。传承、发扬中医药学,这类有效丹方的发掘与整理任重道远。
四、传扬中医,不遗余力
朱振声先生生前为中医药学在广大民众中的传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著有《万病治疗大全》《 百病自疗丛书》《家庭实用验方》 《家庭医药常识》 《育儿常识》等涉及面颇广的中医药类科普书籍,并在多份医学杂志发表大量中医科普文章。
朱先生为《幸福杂志》所撰发刊词中说:“吾人最苦之境,莫如疾病缠绵,有味不能食,有胜境不能游。呻吟床第间,与药炉茶鼎为伍,其不幸为何如。语云:英雄只怕病来磨。盖疾苦足以束缚人之自由,剥夺人之幸福。纵为英雄,亦莫之奈何。惟有辗转反侧,捶床而长叹息也。”故而“祸福之门,在疾病与健全二境之间,健全者福,疾病者祸。欲求幸福,以避免疾病为最要”。谋求大众幸福之意,是如此的真切、如此的诚恳。兹以其编著的《家庭医药常识))为例略作叙述。
《 家庭医药常识》一书首列医择法、煎药法、服药法、诊脉法、辨苔法、调养法等。在疾病常识介绍中先分大类,如温病门、伤寒门、中风门、疸病门、哮喘门、痰饮门、便血门等,次列各门具体病种,病种下再予分述,如病因、诊断、传变、用药、调理等。这种编次方法,对于现今撰著中医科普作品,仍不无参考价值。
且看朱振声先生在该书“医择法”中的一段言语,足见其见地非凡:“盖人体有强弱,病情有缓急,时令有不同,攻补温凉,随症施治,出生入死,咸在于此。故医生之优劣,实与病人有莫大之关系,此择医法不可不究也。然每见富贵之家,医未尝不择,药未尝不服,中西名医,往来如织,而病仍不起者,非医之不良,药之不灵,乃病家无专一心,而医生无责任心也。况人多则意杂,愈之不见功,死之不见咎,于是温凉杂进,攻补并施,不死于病,亦死于药。故病家之择医也,必具鉴别之眼光,存信仰之心理,不问年龄之老幼,但求医学之精深,不计悬壶之久暂,务须用药之适宜。”朱先生所描绘的富家求医之状,眼下仍屡见不鲜,其警示作用超越时空。
朱振声先生系民国一代名医。晚辈知之不多,学识浅薄,只能略陈一二,聊表追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