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追忆大师 > 正文
  • 惜草使君金寿山—追忆三十余年前的几件往事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 段逸山 时间:2013-08-08 08:33:00
  • 核心提示: 略高而微腴的身材,慈祥而淡定的面容,舒缓而平和的绍兴官话,在金寿山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
    如果说中医界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圃,我则是从园外飘落的一株野草,植根于色彩斑斓花丛的
        略高而微腴的身材,慈祥而淡定的面容,舒缓而平和的绍兴官话,在金寿山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
        如果说中医界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圃,我则是从园外飘落的一株野草,植根于色彩斑斓花丛的边缘,另类而且丑陋。护花使者辛勤浇灌的同时,我也有幸旁沾点滴甘露。金老则别具只眼,鲜花与野草兼顾,有时还尤为垂青于野草。我这株野草之所以能在百花园内生长未已,正是在亟须营养之时,与金老这位惜草使君适时浇灌不无关系。思绪回溯到三十余年前,有几件涉及文、会、刊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万物复苏,文人学者熬过冬日的严寒,尘封的笔端跃跃而动,出现了一股舞文弄墨的潮流。当时我校哲学教研室有位老师,屡有文章见诸报端刊间,见我还算勤奋,就好奇地问道:你怎么不写些文章呢?我说:还是多看点书、积累些资料再说吧。他说:厚积薄发固然是好,只怕岁月不饶人,还是边看书边作文的好。我却冥顽不化,依然固我。如此又过了数载,我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 》及其重要注本的基础上,归纳剖析了两书的行文特点,包括倒笔、插笔、简笔、烦笔、炼笔、喻笔等,以期对理解两书的文字风格、结构特点,尤其是所透发的医学思想有所裨益,题为《略论“张仲景笔法”及其作用》。由于是首篇专业性论文,当时可谓是慎之又慎:先提交到教研室业务会议上,请大家评头论足,结论是“无懈可击”。同仁的这一点评,显属过誉之语,虽然反映还拿得出手,不至于枉占版面,但终觉放心不下,于是又恳请金老过目。金老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仲景学说,尤其是《金匮要略》富有造诣,时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次日金老即笑眯眯地对我说:我读文章有个习惯,常常是读读放放,但这篇文章精彩,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建议我交给《 上海中医药杂志》,后发表在1981年第3期上。金老之言,自然是对开指者的勖勉,由此而激励我继续撰写的勇气与兴趣,至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中华医史杂志》同年第2、3期连载拙作《古医经特殊语文现象举隅》,嗣后,《浙江中医杂志》《中医教育》 《中医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重庆中医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陆续青眼垂邀。但是难得的是第一篇,我念念不忘的是第一篇,是经金老提携扶掖而化成铅字的第一篇。
        彼时我承乏担任我校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在南京鸡鸣寺附近的一次会议中,我与时任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主任的刘振民先生初次晤面,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会议之余,结伴游于南京长江大桥,两个同行后生,不免逸兴激荡,竟然一拍即合地畅谈起筹建医古文学会的事宜。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俩“谋划”了种种“计策”。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要搬出“重量级”人物来压阵。刘振民说一定要请出任应秋,我说必须请出金寿山。会后分赴京沪二地,向二老禀报,皆获首肯。任老指出:在中医学的发展长河中,医学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凡医学之有成者,无不娴于文学;亦只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才可能精通医学。金老认为,医文相通,只有学好医古文,才能学好中医学。后又经过诸多同仁一番又一番的努力,1981年5月在黄山召开大会,任老、金老亲临,医界耆宿、学人百余位出席,宣告中国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并首度在全国会议上展示中医医史文献学术成果,交流医古文教学经验。
        医古文研究会成立后所做的第一项大实事,是举办全国医古文函授班。出乎意料之外,学员竟然达到二万之众。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六期医古文函授辅导教材,各校医古文教师就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函授辅导班,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医古文热潮。与此同时,一个新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医古文研究会要有宣传舆论与传播知识的阵地,以满足各地医古文教师与广大学员的迫切需求。这个阵地就是相应的刊物。办刊物得有人员,有经费,有设施,有场地,还得办妥繁琐的手续,谈何容易!谁来捧这个烫手的山芋?在研究会常委会上商量这一棘手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于我。各种“奉承”的话语纷至沓来:“人才济济”啊,“实力强劲”啊,“办事能力强”啊,不一而足。其实何尝如此!那时我校医古文教研室,人不过六七个,房不过三四间,经费则除了工资外,几乎一无所有。当此之时,众口铄金,看来鸭子不得不上架了,只能说“回去向领导请示,与同事商量”。一返学校,就找金老汇报。不料金老爽快地说:蛮好嘛!既有社会需求,又能提高我院的学术地位。你们商量着办,有什么困难,我设法解决。金老的全力支持,使我们底气十足,于是便东奔西走开证明,上蹿下跳办手续,终于完善了“出生”事宜,与此同时,医古文研究会提供了筹刊的资金,学校增设了编辑的编制,添置了必要的设施,我们组织了首期的稿件,凭借一室之力创办的全国唯一的《医古文知识》杂志(从2006年起更名为(《中医药文化》)遂于1984年面世。不料前此一年,金老便驾鹤西飞,未能一睹经他鼎力扶持而生的杂志,令人唏嘘不已。
        今记此一文、一会、一刊之往事,聊表对惜草使君金寿山先生的怀念之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