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追忆大师 > 正文
  • 读经典做临床贵在融会贯通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张茂林 王朝阳 时间:2013-06-17 08:12:00
  • 核心提示: 李今庸教授(1925一)出身儒医世家,幼承家学,习医学文,是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和内经学家。学术上专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难经》等中医古典医籍,成就斐然,创新性的见解及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药学术,为中医药学术的

        李今庸教授(1925一)出身儒医世家,幼承家学,习医学文,是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和内经学家。学术上专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难经》等中医古典医籍,成就斐然,创新性的见解及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药学术,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医药学漫长发展历程中,无数中医著名学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名医成长的经历与名师指点、熟读经典、坚持临床等密切相关,而李今庸的中医之路也正说明这一点。
        一、名师指点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名师出高徒,古今中外的例子数不胜数。李今庸先生7岁时,在湖北枣阳县家乡入私塾读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老师为前清秀才,国学基础深厚。时值民国时期,正处于旧学新学交替之际,老师始授以《三字经》和新学的《国文》 ,继而授以《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著作,使他新旧思想并蓄。在熟读四书原著之后,老师又命他读《四书引端》等书,使其对四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书籍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深,同时也为后来学习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受老师儒学思想的影响,李今庸其后不断地学习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历史学知识,从而扩大了文化视野。
        李今庸的父亲幼习举子业,熟读 《四书》《 五经》,后因科举制度废止,于是弃儒学医,曾师从当地名医王少桐。学成后悬壶乡里,行医数十年,名噪一方,问疾求诊者络绎不绝。在李今庸通达文字后,其父先授他以《黄帝内经》,令其捧读,烂熟于心中。为了更加深刻理解《 黄帝内经》 ,又辅导他读了《针灸甲乙经》 《黄帝吹经太素》 《八十一难经》等中医古典著作。从小夯实的功底,至今字字句句犹在眼前。现在只要你提到《 黄帝内经》的某一内容,他都能明确无误地说明出处,被人们誉为“《内经》的活字典”。
        1957年,李今庸先生进入湖北中医学院担任教师,筹建《金匮》教研组,并担任组长,编写了全国中医学院《 金匮要略讲义》教材,为中医药院校((金匮》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到《内经》教研室,承担《内经》课程的教学。当时学校为了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安排青年教师跟师,李今庸被安排跟湖北省当代学者蒋立庵老先生。蒋老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为湖北近代四大名医之一。在蒋老的影响下,先生获益颇多。如今蒋老虽早已作古,但李今庸教授对蒋老的怀念感激之情常常溢于言表。蒋老知识渊博,且谦虚谨慎,少于言谈和著述,所以对李今庸身教多于言教、启发多于指教,李今庸常常从蒋老的言行中心领神会、妙理自得。如蒋老给了一本杂志,他认真地阅读了一遍,发现本期杂志主要刊登的是有关古书考据学方面的文章,李今庸即意识到,蒋老是希望他进一步在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考据学的相关知识,以便更有效地研究古典医籍。他很快自学了大量有关小学方面的书籍,为其后的中医学经典著作校勘训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熟读经典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小学概说》中说:“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所以治小学,许慎之学是基础,在明白了治学之道后,李今庸先生首先认真地阅读了《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注笺》,所以他对许学是相当熟悉的。其次阅读了雅学,如《尔雅》《广雅》《小尔雅》以及《通雅》《 骈雅》。其三为韵书,如《广韵》《集韵》等。同时还阅读了其他与小学有关的一些书籍,如《仓颉篇》《急就篇》《方言疏证》《释名疏证》《经典释文》《经传释词》《群经音辨》,以及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尤其是前四史)等。在中医学方面,他熟读《内经》之后,又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对于这两部书,他并没有像读《 内经》 那样去熟读硬背,而是着力反复去分析研究每一条原文的内涵和机理。为了配合学好《伤寒论》《 金匮要略》这两部经典著作,其父又命其阅读了《脉经》《 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等书。可以说李今庸对现存唐代以前的经典医书,几乎遍览无遗。学习中医药学,可由数种途径入其门户,有始读《医学三字经》者,有始读《药性赋》者,有始读《汤头歌诀》者,而像李今庸这样一开始就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如此高起点地步人中医药学殿堂者,实在是为数不多。
        在阅读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又广阅历代临床著述,如《雷公药性赋》《时方歌括》《伤寒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医宗金鉴》《 陈修园医书全集》《唐宗海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本草纲目》以及《张氏医通》诸书。与此同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还阅读了《 毛诗》《周易》《 书经》等书,从而奠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基础,走上了研究中医的学术之路。
        《 易•系辞下》 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所以学习经典,就是精义入神以致于用。应用经典指导实践,在临床上能活用之,这是李老的一大特点。如一岁男婴,病发热十余天,早晨体温38.2℃,晚上体温39°C,口唇干燥,小便短少色黄,经用中西药退热数天未效,就诊于李今庸。诊见其苔薄,指纹青紫。先予麦冬、知母、花粉、甘草等生津清热药,服药后热稍退,然增泻利失气。他以为湿热壅遏,阻塞气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奉,故下为小便短少色黄,而上为口唇干燥,湿为热阻而发热,指纹青紫。然服生津清热药,其生津液易助湿邪,湿盛气滞, 故增泄利失气。于是本《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之法,治以五苓散。服药一剂,小便利而热已退,病遂告愈。可见,如果没有精通经典理论,何能有此权变之术。
    三、坚持临床
     
        李今庸教授有诗言:“为求医治沉疴起,日夜奔走百姓家。”他不仅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也极为丰富。从家乡到武汉,从武汉到省外,在60多年的医疗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今庸七岁入私塾读书,十三岁因日寇入侵,家乡沦陷,遂辍学在家,随父侍诊,协助料理诊室业务工作,配方调剂,购药炮制,兼以学文。那时诊所所需药材,必须到县城采购,县城离其家约七十华里,全是乡间小路,还要翻山越岭。每次购药,他必须早早起床,步行六七个小时,约中午时分到达县城,第二天早晨再背着药材回家。回来后随即对药材进行工炮制,以备配方所需。这些经历使他认识了许多药材、饮片,还学会了药物的炮制。其成名之后还常常向徒弟传授中医传统制剂的制作方法,如熬制黑膏药等。他冒着刺鼻的油烟亲作示范,让徒弟掌握其要领和摊制膏药的技巧。他随其父侍诊历时几十一个春秋,之后便开始了独立的中医临证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当地抗日救亡活动;解放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当地开展中医诊疗工作,随后又参与成立中医联合诊所,努力改善当地的医疗事业。
        1954年,李今庸来到湖北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了大量西医课和少数中医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期间正值长江大堤缺口,造成特大洪涝灾害,李今庸随全体进修学员一起,赴湖北省石首等县抗洪抢险、防病治病。李今庸被分配到石首队并担任副队长,由于医疗成绩突出,中共石首县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授予李今庸“甲等劳动模范”称号。其后在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后改名湖北中医学院)担任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从此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道路上矢志不移地勤勉工作。在繁忙的教学及学术活动期间,他还常常为转诊或慕名或介绍而来的疑难重证进行诊治。迄今年近九旬,李老还沉浸于中医的学习之中,还在思考中医的出路、中医的治病方法,还继续为慕名来访的患者治病。《论语》中有这样的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持之以恒是李老成功的基础,就此简述以下三点:其一,在职业道路上的坚持。人生的道路曲折复杂,面对一次次的机遇、职业收入的差异等,能坚持最初的志向走到底的却不是很多。李老曾经有多次从政的机会,尤其是成名后,更是有领导到家里劝说其担任行政职务,李老始终没有答应,认为行政职务也是重要的工作,一旦从事也要努力做好,因此必然要影响到对中医学术的研究,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二者兼得。其二,在实践道路上的坚持。可以说李老是传统中医药的守望者,虽然他也曾学习了大量西医课程,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中医临床医学思维,临证处方不受西医学说的影响。他仔细了解西医诊断结果,认真阅读各项检查报告,但处方则完全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遣方用药,往往获得理想效果。如一男性患者,45岁,发病4天就诊。病初左大腿内侧生一小疖,红肿疼痛,继而面部浮肿、化验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炎而求治于李今庸。他在处方时并未因其是炎证而用清热解毒药以消炎,也未因其小便中有蛋白而用所谓消蛋白的中药。他依据患者面部浮肿、恶风、微热、无汗、口不渴、小便短少而色清、苔白、脉浮等症,辨证为风寒袭表、风水相激、肺失宣降所致,治以辛温发表。方以香苏散加防风、杏仁、生姜、葱白,服药3剂,症除肿消,小便化验尿蛋白消失,嘱其避风寒。其三,在学术道路上的坚持。全国的 中医院很多在西化,中医工作者也在西化,李老痛心疾首地说:“中西医结合把中医学理搞得支离破碎,打乱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搅混了中医药学实际经验,造成了中医院不姓‘中’,大多数中医人员西医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中医自己的语言,更没有传承好中医的学术思

     
    想,这种状况如任其长期存在下去,中医药学这份宝贵文化是不堪设想的!”李老从基础到临床,一直坚守中医传统的理论和辨衽论治方法。如对胆的研究认为,《素问•刺禁论》所说“小心”为胆,“小心”指地位次于心又有类似心的功用,心在人体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藏神,而胆也有类似“心”的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胆内盛精汁为“中精之腑”,是胆藏神的物质基础,物至精粹必有神,精气充而神自生,胆存精汁,藏而不泄,故主神志,主决断。胆腑有病,多有心神相关证侯,常出现神魂不安和情志失常,如失眠、多睡、善恐、易怒、惊悸、太息以及善欠等症。胆气通心,故李老辨治神志异常尤重胆腑,常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温胆汤加减治疗胆热内扰发狂证,温胆汤化裁治疗胆怯善恐、胆寒不眠证,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郁善欠等病证。
        四、大医精诚
        在李老八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中,有学者这样总结了其独特的医疗风格:理崇藏象,法尚辨证;泻重痰瘀,补主脾肾;方不在大,药贵轻灵。其可能只是李老医术中的一二而已,但无论如何,疗效才是最好的说明。大凡医生不在于能医疾,而在于能医人之所不能医之疾;不在于能治病,而在于能治疑难重证。而李今庸的医术正是在于能治疑难重证。他并不因为西医诊断为不治之病而不治,认为只要是有一线希望,就应当积极地去争取,只要病人求治,他从无半点犹豫,一心赴救。如病人黄某,女,48岁。患泄利20年,时缓时剧。经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医院治疗未效,后剖腹探查诊断为结肠溃疡,就诊于李今庸教授。他认为脾肾虚寒,肠滑不固,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涩肠固滑,方以桃花汤加味。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前后服药22剂,病人大便恢复正常,饮食转佳,体重增加,形体渐盛,其病告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李今庸先生临证之时,诚如斯言。他常说:医乃仁术,关乎性命,非一般之举,自当慎之又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临证之时,只要是他接诊的病人,视同一等,均热情接待,细心询问诊治,经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方施以汤药。凡经诊治过的病人,他常挂念于心中,无论疗效好坏,他都想能及时得到回音。尤其是对那些一时尚难确诊的重证病人,则更是放心不下。李老之德,山高水长,其医德师风、学术医技已得到广泛认同。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李今庸“国医楷模”称号,真是名实所归。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正是李老人生的写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