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的祖父金寿山先生,生于1912年lO月16日,浙江绍兴人,为著名中医药学家、教育家。曾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医学)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政协第五届委员
我的祖父金寿山先生,生于1912年lO月16日,浙江绍兴人,为著名中医药学家、教育家。曾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医学)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政协第五届委员、全国第九次工会代表大会代表。从事中医教育与临床医学工作40余年,生前著作有《温病学讲义》《温病论新编》《续广笔记》《金寿山医论选》 《金匮诠释》《中医医籍字典》等。转眼先祖离开我们已近30年,今年适逢老人家诞辰一百周年,追忆情愫油然而生,他对家庭,对儿孙,对学生的爱,情不自禁地浮现眼前。
记得我幼年时,生母与祖母因病相继去世,父亲再婚,祖父担心继母对我和弟弟两人照顾不周,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抚养我们两兄弟的责任,但在此之前,他自己平日的衣食起居也需要他人的照料。在旁人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医生,而离开了讲台,脱下白大褂,回到家中,则是平易近人的长者,对于我们的学习,无微不至地关心,耳边依稀回响着他教导我们如何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的教诲,又依稀看见他在耐心细致地辅导我们的功课,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仅是我的祖父,更是我的启蒙老师。但在我心灵深处早把他当成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
岁月流逝,我逐渐长大,祖父的治学精神越发影响着我,他常言:“学无止境,只有善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以为苦,而以为乐。”学习尤要把握“三勤”理念:一是“口勤”,指读书,阅读重要书籍需将其背熟,熟记心间,受益一生;二要“手勤”,指多查阅各类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多方面的养分;三要“笔勤”,指翻阅资料书本,如发现有用的章节及有价值的资料,用笔把内容摘录在自己的阅读笔记中。做到“三勤”的同时,兼顾博学,不断扩大知识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间的万物存在都有其必然关联,旁枝生节,才能融会贯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医学从古至今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传统的中医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所以祖父提倡多读古书,常常嘱咐:“要学好医古文,多阅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 等古籍,要有扎实的古文基础,才能通晓其义理。作为新一代的中医只有学好医古文,才能不“忘本”。记得祖父为全国医古文函授班题词为:“文以载道,载道者,载医道也。”就是勉励同学们学好医古文,坚持中医的特色不“忘本”。
受祖父的影响,青年时期的我也渐渐爱上中医,空闲时常坐在他身旁,协助抄方。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他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但辨中医之病,还强调要了解西医之病。如此全面了解整个病情,才能得到良好的疗效。祖父曾严格要求我背诵方剂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大青龙加膏姜枣,无汗烦躁功效奇”……成为我每日必修课,日积月累,终于熟背常用的几百首歌诀。事实证明,这对我日后医疗实践大有裨益。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祖父因患肺癌,身体每况愈下,深知自己留在人世时日无多,就利用有限的时光坚持把自己的学术特长、医学经验、论文心得、提炼整合,怀揣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满腔热情,再留下些珍贵的资料,他常强忍着身体的剧痛,卧床时还坚持完成了《金寿山医论集》 ,但遗憾的是他未能亲眼看到此书的正式出版,然而他的遗作不仅仅留下的是宝贵的资料,更是树立一种对中医事业的忠诚,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如同丰碑,永远屹立在那里。祖父生前的作品都是珍贵的财富,书内许多论文凝结他多年的心血与汗水,如今我还时常捧在手中拜读,敬仰之情无以言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晚年祖父恨自己没能学透《内经》,他的床头桌边备用书中总少不了《内经》 。那时他重新认识到《内经》极其深奥,深悔没有加倍钻研。不学《内经》而治学,犹如无根之萍。“假我数年,七十以学《内经》,可以无恨矣”,这就是一位老中医教育家发自内心的感叹,不仅体现出他对祖国医学的深度认知,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路是人走出来的,祖父的路走的并不平坦,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自学、苦学、偷学、互学,一步一脚印,扎实地达到如今的成就,他不求虚荣名利,而是朴实无华,善待众人。对学术精益求精,认真培养学生,悉心抚养孙辈,为我们树立榜样。敬爱的爷爷,您的事业后继有人,您参加筹建的上海中医学院如今蒸蒸日上,桃李满园,不仅如此,您的孙儿们也继承了中医事业,活跃在医疗战线上。在您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时刻,谨以此文告慰我最亲爱的祖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