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10日去世。他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刻苦钻研《伤寒论》的一生,是病人治病、解除痛苦的一生,是培养扶持中医事业接班人的一生。他的业绩和言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但滴滴深隽,处处感人,让人受益匪浅,不能忘怀。
柯雪帆教授,1927年5月30日出生,江苏常熟人。17岁开始从师学习中医,195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1962年毕业,是新中国中医高等院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曾在曙光医院任医师,1964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学工作,1978年任伤寒温病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至1994年历任伤寒温病教研室与伤寒论教研室主任。1987年晋升教授,1997年因病退休。2005年受聘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作室导师。柯雪帆教授还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全国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兼内科分会主任等职。
柯雪帆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60余年,著述丰厚,成果累累,承担的课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曾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讲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钻研仲景之术,阐发精深
柯雪帆教授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可谓是用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他对《伤寒论》的阐发富有新意,有独到之处。如阳明病,病邪结聚肠胃的证候,即阳明腑实证,其主症的解释,大多概括为痞、满、燥、实,但柯教授认为应概括为热、烦、胀、闭,这样能更确切地反映阳明腑实证既有发热、烦躁,提示邪热亢盛的一面,又有腹部胀满,甚则疼痛,大便闭结,表示病邪结聚肠胃的一面,而痞、满、燥、实的说法较易片面地理解病邪结聚肠胃的一面,而忽略邪热亢盛的一面,这对认识阳明病本质不利,从而影响临床诊治。又如,对《伤寒论》原文排列次序的看法,更令人不得不佩服柯雪帆教授既精通中医理论,又有深厚的临床功底。他认为《伤寒论》原文的编排次序反映了临床病证演变发展的规律,有其深刻的临床意义。如原文174、175、176、177条,四条原文依次讲述了风、寒、湿病邪首先侵犯人体肌肉、关节,引起疼痛,甚则活动不利,选方依次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日久病邪化热,可用白虎汤(176条),再进一步发展,则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此时治疗当遵177条所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如果不明此理,将原文重新编排归纳,就抹去了这一重要的病变规律。有鉴于此,柯雪帆教授在他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一书中,就采用了按照《伤寒论》原文编排次序的体例编写,以使后学者悉承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仲景的药物剂量与现代换算方法没有统一的定论,影响临床正确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柯雪帆教授带领教研室老师对仲景药物剂量作考证,提出了独到的换算规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写入教材中。
对《伤寒论》的诊法亦有诸多研究,柯雪帆教授十分推崇仲景的脉诊和腹诊,不仅对脉法作了详细分析,发表了多篇论文,更对腹诊进行了深入的评价,提出要梳理仲景的腹诊内容,加以规范化,并对这些腹诊项目赋予中医辨证的意义,为临床提供辨证依据,从而弥补目前对腹诊重视不够的状况。在他的倡导下,《伤寒论》腹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得到运用。
救治病人无数,经验独到
柯雪帆教授从17岁开始临证行医,直到老年体衰,一直坚持临床工作,诊治病人无数,期间他虚心向老师学习,加上自己刻苦用心,且善于作笔记,写心得,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医林掇英》一书,就是根据他多年跟师临证,以及自己诊治积累的临床素材写成的,此书用章回体小说编写,通俗易懂,不仅可看性强,而且启迪思路。其体例新颖,与传统的中医医案类书有别,因此深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喜爱。此书于1983年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以后又增加新内容编写出版《疑难病证思辨录》,并有日文版,书名《老中医诊察室》,还有繁体字的台,湾版。
早在1970年代,柯雪帆教授就接替金寿山老师在岳阳医院开设的虚证专科门诊,诊治了许多疑难杂症。如有一久泻患者,每天腹泻10余次,肠鸣胀气,平时易感冒,形寒汗出,舌嫩红,苔黄腻,脉弦,8年前曾因肠出血作结肠切除术,经用益气健脾升阳法治疗两月余,腹泻控制,大便成形,腹胀消失,后改用香砂六君丸巩固,随访一年未复发。此病例看起来舌红、苔黄腻,是有湿热,且无明显气虚之脉象,为何用益气升阳法有效?柯雪帆认为其湿热乃内伤所致,因手术影响肠胃功能,且病已8年,久病多虚,脾胃内伤而生湿热,治本才能断病之根,同时配以藿香、黄柏等清热祛湿之品,。此乃兼顾洽标。
柯雪帆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之处。如一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全心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伴肺部感染。症见形体枯槁,气短音低,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心下痞坚,便溏,尿少,浮肿,三天来伴发热,咳嗽,痰白而稠。舌色暗红,根苔黄腻,脉细无力,三五不调。心电图示快速房颤。柯教授辨证为少阴病兼痰热壅肺,脾肾阳虚,肾不纳气。方用真武汤加葶苈子、连翘、琥珀粉等药。14剂后咳喘平,脘痞消失,再调理2周,心力衰竭基本控制。他认为本证心肾阳虚,水气泛滥是病之关键,治疗当以此为重点,以转危为安,真武汤是基本方,加清肺化痰降气之品乃兼顾治标。方中琥珀粉既可利水消肿,又可活血化瘀,与附子同用,有助于强心通脉。大凡心衰患者心阳心阴俱不足,故后续治疗宜温阳益阴并用,缓图久治,方能有稳效。
教导学生众多,身先示范
柯雪帆教授不仅主编多部教材,并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不断,直至70高龄,因病手术才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他曾指导研究生20余名,桃李满天下,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各单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
他备课详细,内容丰富,思路活跃,厚厚的四大本讲稿,是青年教师备课的范本。他认为《伤寒论》的精髓在辨证论洽,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临床辨治水平和能力,他针对《伤寒论》教学,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创了《伤寒论》方证操练系统。这一原创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实践教学证明了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柯雪帆教授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如对《伤寒论》六经病本质的探讨,他认为从古到今,说法众多,虽有_些道理,但均不全面贴切,尤其是理论要符合临床实际,因此,他提出六经病是反映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所以取阶段论说,是本于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六经病本质的情况下,不妄下定论,只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给出的解释。这一论点是站得住的。
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生病期间,坚持写作,查找资料,著成了《伤寒论临证发微》一书,于2008年6月出版。在病重住院期间,仍然坚持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工作,对教研室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经常和青年教师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他乐于培养学生,爱护学生,有一次他为学生修改论文稿,因写得不好,所以作了很多旁批,他不仅不加指责,反而交代说要肯定学生的成绩,能动手写就是好的,多次训练修改就会进步。
柯雪帆教授不仅在学术方面为中医学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更是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树立了楷模。
文学功底深厚,诗情浓浓
柯雪帆教授不仅中医功底深厚,文学才能亦相当高超。晚年在病榻上整理成书的《雪帆诗稿》,收录了他自1944年至2007年所作的诗词,计有400余首,这些诗词见证了他一生的足迹、他的追求、他的喜悦、他的成功、他的友情。如1944年,在他中学毕业前夕,以爱国、勤学、友爱为宗旨,组成粹一读书会,受同学委托,作了会歌:
迢迢千里,不逊一堂。但看鱼雁纷纷。
志虑民国,学致大同,毋忘青年任重。
莘莘学子,为国干城,勖以恒毅勤真。
龙腾虎跃,扬鞭发轫,看我粹一永存!
1970年柯雪帆教授在黄山公社巡回医疗途中作了一首抒情怀旧诗:
山高云幻日悠悠,举酒赠诗几度秋。
曲曲羊肠常独往,娟娟兔魄曷能留。
泉声汩汩传新谱,岚影年年记旧游。
莫道山深林密处,一花一叶向东流。
1983年柯雪帆教授所著《医林掇英》获奖,他在高兴的同时不忘老师教导之情,特作诗呈金寿山师:
夜雨无声细草滋,晨风轻拂寸心知。
早春乍暖新芽短,老干临寒护嫩枝。
2005年柯雪帆教授78岁高龄,而且在生病手术后,他受聘学校名师传承工程首次讲课后戏作:
九载于今息讲台,又当新妇小姑猜。
眼前学子莘莘茂,八十何妨献丑来。
罹病匆匆下讲台,生前身后费疑猜。
张江幸得开新计,前度柯郎今又来。
在柯雪帆教授的诗词中能感受到他贡献祖国、奉献人民的拳拳之心,对中国医药学继承传统、求索新知的孜孜之情。他生前最常讲的一句话是:“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当中医,还要研究《伤寒论》。”这是对苍生之爱,对中医之爱。这最简单的话语,却有着永久的震憾力。柯雪帆教授的一生是“德医双馨、积仁洁行”的一生。
学术继承人何新慧教授,何氏世医第二十九代传人。每周五上午,岳阳医院名医特诊部(青海路44号)专家门诊。医疗专长:妇科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