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是我倾慕已久的良师,早在我学医之初,就认真阅读过叶震与他主编的《药物手册》(1956年版),对他分析中药性能、列举临床应用之透彻精辟佩服不已,后来又经常在报刊上读到他有关中医、药物、方剂方面的文章亦感受颇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至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编辑《陕西中医》杂志,先后曾编发过他写的“漫谈脊髓空洞症”和“漫话食道癌”两篇医话,受到读者欢迎。1982年我曾去北京出差,因时间安排太紧,故而缘悭一面。
我与谢老交往至今已12年之久,虽然仅1994年和2004年两次相聚,时间很短,但却一见如故,视为知己。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我共收到谢老信函105封,互通信息,倾诉衷肠。1998年谢老收我为学生后,他为我撰写序评,我为他整理书稿,友谊日增,缘分更深。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温馨异常,激动万分。
1992年,《陕西中医》开设“名医良方”栏目,我向他正式约稿,并寄去拙著《中医胃病学》和《妇科临床撷英》两册。他立即复信言从东南亚刚回,答应写稿,此后不但接到他的来稿“验方两首”及“医话两则”,而且还有为拙著所写的书评。1993年,我应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之约撰写《实用中医消化病学》,次年元月我将编写大纲寄给他,求他撰序,他在“序”中云:“作者治学严谨,广而且博,涉猎中西,既善于继承,又贵在创新。”对我勉励有加。
1994年4月,谢老来西安开会,他捎话给我,闻讯
1997年,谢老应人民卫生出版社征稿,编选《谢海洲医学文集》(现获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余下25万文字不知如何处理,我提议另出一部,愿为他帮助整理。他说:“我想天气凉爽时,将已整理好的送您过目,如可以出版,请代为加工。”(
在整理文稿过程中,我曾去信请教他的生平。他言祖上是山东人,因饥荒逃难到东北,曾祖父在辽宁绥中县前所村行医开业,他出生于此地。从资料得知他出身于中医世家,曾祖父谢香圃为儒医,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王尔烈曾举荐其到皇宫诊治疑难病症。祖父谢子厚弃仕从医,继承祖业,父亲谢拱辰、母亲靳洁如、叔父谢天栋均为当地名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随父母到北京定居,母亲在教会医院工作。他自小从当学徒始,到考入汇文中学、北大农学院生物系,先后拜药学大师赵燏黄,江南名医徐衡之、北京名医徐右丞为师,聆听
最近我一直沉寂在怀念之中,写了“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