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传来,先生走得是那样突然。记得今年的6月4日,时值夏初之际,先
生和我还同聚于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一个专门讨论鲜药发展的学术会议上,
讨论如何使鲜品中药在防治癌症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就在本次会议之后不久,先生就因患癌症而住院—一病而不起。先生一生不知
救治多少危难的病人,包括众多的癌症患者,但最终还是被癌症夺去了他老人
家的性命,使我们这些在世的后人无不为之惋惜悲痛!
我和谢老相识于1983年,那年我们筹备搞我国本草生药学老前辈赵燏黄先
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谢老是赵老先生的亲传弟子,因此通过这次活动,得
以与谢老相识。在纪念活动中有些历史事件需要与谢老请教、核实,所以多次
到谢老家中当面聆听教诲。当时谢老已是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在中医界可谓
大名鼎鼎,初次去谢老家时心里还真有点诚惶诚恐。在不宽的房子里自制的木
质书架上摆满各类书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很多本书中都夹着不少纸
条,可见这些书是被主人经常翻阅的。一见面,谢老和蔼可亲的态度与诙谐幽
默的话语,完全没有名人大家的架子,而且快人快语,对所问及的历史情况回
答得非常清楚客观,知则作答,不知则提供必要的线索,给人一种严谨治学之
感。
自此之后,我与谢老的来往不断,有时是到家中,有时则是谢老门诊的地
点。而我们来往中所有交谈的内容均是有关中医药学术问题的,大多数都是谢
老对晚辈的指点与教诲。自己虽也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之一,但
不从事中医临床,谢老的特点是学术领域涉及面广,不但擅长中医内科临床,
而且对中药、本草文献、药学史及刊物编辑等均学有所专,因此多年来对自己
学术上的进步以及《家庭中医药》杂志的创刊与发展也都给予了十分重要的指
点与帮助。
大约是在84年前后,我向谢老请教有关老北京药铺经营应用鲜药的历史。
谢老侃侃而谈,从所用鲜药的品种,到老药铺如何保管鲜药,郊区菜农种植鲜
药,乐家老铺怀仁堂内的药圃,一直到当前鲜药来源的匮乏,年轻大夫不知鲜
品药性特点等,大发感慨,这样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临床用药习惯,将有湮没
失传之势。谢老并鼓励自己利用各种手段从事鲜药的整理与研究工作,首先从
文献研究人手,搞清历史渊源,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证明鲜干药品在药效上的
区别。
从这以后,鲜药研究就成为我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发表了
“常用鲜药及其功效”、“鲜药在中医临床上适用病症”等多篇学术论文。于
1995年,正式出版了《鲜品中药及其临床应用》一书,谢老为本书亲自撰写序
言,对本人研究工作加以肯定与鼓励。直到1996年在我所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
课题,以现代制剂、化学及药理手段研究鲜干药品的活性差别,谢老还亲自承
担了保鲜制剂的临床验证工作。
人生自古谁无死?像谢海洲先生这样好学一生、繁忙一生,也辉煌一生的学
者,可以说是真正充分发挥了生命的价值,死而无憾!作为晚辈,我为之哀切的
是,先生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辛苦的一生!可是谁都无法使先生停步休息,只
有人生大限才叫停了先生继续前进的步伐。谢海洲先生,您的名字与业绩将为
我国中医药界的后人所永远铭记!安息吧!
(编辑车国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