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高辉远先生
王发渭
全国著名老中医、保健专家高辉远教授于2002年10月15日逝世至今已两年,导
师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生,堪为后世师表,值得学生永远
学习和怀念。
恩师1922年8月26日出生于我国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
省蕲春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高藻轩、父亲高士怡均为知名中医。恩师从
小即受熏陶,幼颖悟,从学于高静尘和陈受三二先生之门,习经史,学诗文,
深受二老的赞许。18岁立志继承家学,欲以医道济人。他谨遵父训,孜孜不倦
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及历代名医之论
著,钻研精深,以求解明学术秘蕴,充实知能。同时随父侍诊,口传心授,尽
得家传之秘,日渐给乡里施治,不数年即医名乡里。解放后,恩师曾数次参加
国家、省地中医学校进修学习,并参加中医师统考,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中医师
证书。1954年被选调国家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建工作,后出任中国中医研
究院广安门医院高干、外宾诊疗室副主任,负责中央领导、著名民主人士及国
际友人的中医保健工作。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又在当代杰出
的中医学家蒲辅周老先生门下度过了17个春秋。在蒲老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
中医著作,深谙蒲老的学术精髓,继承和发展了蒲老的医疗思想。
1971年7月,他奉调到中央警卫团医院研究组任副主任,1981年4月任解放
军第305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军医,后任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他是首批获得国
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为首批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的指导教师。曾兼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家卫生部科学委
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西医
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后
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解放军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副
理事长。同时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
药大学名誉教授。并兼《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
杂志》、《人民军医》、《中医药学刊》、《时珍国医国药》等杂志的编委、
编委会副主任、顾问、名誉总编等职。
恩师从事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60余年,他在家传师学的基础上,治
学严谨,广采博览,并旁及诸家学说,吸取众家之长,师古不泥,经方时方,
择善而从,融会贯通,临证创拟了许多新方,灵活达变,屡起大症。他不仅对
内、妇、儿科造诣精深,尤其擅长老年病与温热病学的研究,对老年病的治疗
保健与抢救疑难危重病症,颇具独到的经验。如恩师曾治一耄耋老翁,素罹多
种老年病,因突发心肌梗死,伴肺部感染,以致高热神昏,呼吸衰竭,被迫气
管切开,又因用多种抗生素后致菌群失调(伪膜性肠炎),心、肝、肾功能不
全,轻度心衰,虽有鼻饲,但病人腹泻不止,中西医反复讨论均感棘手,苦无
良策。恩师提出值此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情况下,仍应从中医寻求治法,还
有一线生机。遂采用中医食疗和“急扶正气,回阳固本”之法并举,果获成
功。患者腹泻已止,肺部感染吸收,心、肝、肾功能逐渐恢复,在场中西医专
家莫不叹为奇迹。恩师从1958年参加中医保健工作以来,先后对老年慢性气管
炎、肺气肿、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进行了重点研究。
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的特点,探讨了老年病的防治
规律,具有独到见解。认为“老”是老年人的生命自然规律的普遍现象,它只
能延缓而不可抗拒,而“病”则是某些因素导致机体产生的病理变化,它不仅
可以预防,而且可以治疗。他认为从整体辨证是“虚”,从局部辨证有 “实”
象,这种整体“正气虚”与局部“邪气实”的并见,正是老年病者虚实夹杂的
原因。对于老年病的危急症的抢救,恩师总结出一套“温阳、扶正、祛邪”治
疗原则,告诫时时注意到“胃气”和处处提防“阳气”,不是单纯以现代病名
为依据去筛选中药,而是以中医的四诊及病人的体质和老年人的特点为指导,
去进行整体治疗,形成“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的独特
的医疗风格。
恩师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以继承发扬为务。尽管生前日常医疗任务非
常繁忙,并且年事已高,但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苦,上下
奔走,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他积极参加学会工作,组织
广大医务工作者交流经验,对于促成各学术专业组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
在医疗保健任务、日常工作及学术活动繁多的情况下,仍欣然应邀出访新加
坡、香港、澳门等国和地区讲学,从百忙中挤出时间著书立说,整理祖传医
书。他先后整理出版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几种
传染病的辨证论治》、《医门新录》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他还对经常收
到的学术论文、书稿加班加点地进行修改、审定。他在晚年身患高血压病等,
但是为了新一代中医的成长,为了尽快把自己一生丰富宝贵的经验传给年轻一
代,他还坚持利用中午时间给自己的学术继承人、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和科里
的青年医生讲课,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数年来,他培养学术继承人、硕士
生、进修生等30余人。恩师的治学方法有三:一要善择古今医籍,广学识,相
得益彰;二是注重临床实践,究成败,积累心得;三是勿忘医德风范,对病人
全心全意。他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读、勤问、勤思、勤记,强调“今日事,今
日毕”的态度积累心得,切忌不懂装懂,浅尝辄止。如今这些人已经学成功
就,正在各自岗位负重披坚,发挥作用。
恩师慈善和蔼,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知足,严格自律,清正廉洁,为人耿
直。在医事之余,又工于诗词。他处世持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常教诲学
生:“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
服务,并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医生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品德。”
恩师长期家住院外,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是酷暑寒冬,还是白天黑夜,
但有求诊者,立即前往,随叫随到,毫无怨言,竭诚尽力。他长期担负中央首
长和军队领导的医疗保健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中央首长极端负责的
精神,以优秀的品质,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曾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赞誉。对慕名求治的普通群众,恩师也同样是热情相
待,从不推却。他常说:“高干、群众之病并无差别”。所以无论病人地位之
高低,性别之男女,年龄之长幼,外貌之妍媸,家境之寒裕,关系之密疏等,
均一视同仁,和颜细语,有求必应。他经常说:“一个医生,不能让病人失
望。”他从不开大方、人情方,每遇病人赠送礼品,都是有礼貌地拒受。一
次,有一位美籍华人黎某,发热不退,邀师会诊,经过治疗,热退症消,病人
举家欢乐,给了很高的诊费,恩师拒不接受。对病人讲:“解除了痛苦是祖国
医学的功劳,应该去宣扬祖国医学,使之走向世界。”病人与家属听了深表敬
意。所以恩师说:“否则(指接受财物)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
为表彰恩师对中医药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1990年12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举行了“著名老中医高辉远先生从医50周年座谈会”,中央办公厅、中央警
卫局、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等有关领导和在京的中医
界名流、同仁、朋友各界人士300余人,济济一堂,赞扬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功著
杏林、立医立民的医德医风,济人济世的光辉业绩。
恩师高辉远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清廉,医精德高,将口碑载
道,垂范后世。恩师不愧为一代名医,杏坛楷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