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韩国《承政院日记》一书里的传统医学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 安都立 杨颐 王麟鹏 时间:2013-11-18 10:10:00
  • 核心提示: 韩国的针灸医学界很重视《承政院日记》的医学价值,因为其中记载了很多医案。但是《承政院日记》的内容庞杂,系统了解本书有一定困难。现将本书的传统医学和代表性针灸师的情况作初步介绍。
    一、《承政院日记》
        韩国的针灸医学界很重视《承政院日记》的医学价值,因为其中记载了很多医案。但是《承政院日记》的内容庞杂,系统了解本书有一定困难。现将本书的传统医学和代表性针灸师的情况作初步介绍。
        一、《承政院日记》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承政院是朝鲜定宗时期(朝鲜第二君主,在位期间1398~ 1400年)设立的国家机构,主管对王命的发布、收集大臣的上疏文和管理机密事宜,相当于朝鲜国王的秘书室。《承政院日记》采用以日记形式对上述活动进行记录,原则上一个月出一册,目前存留的有从1623年(仁祖元年)3月到1894年(高宗31年)6月历时272年的记录。1894年在朝鲜王朝发生了甲午更张,甲午更张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改革。日本国进入朝鲜以后,朝鲜被迫进行了社会制度的改革,由于承政院不断更名,所以《承政院日记》也随之改为《承宣院日记》《宫内部日记》《 秘书监日记))《秘书院日记》《奎章阁日记》 。此记录直到1910年(隆熙4年)共记录3243册。这是朝鲜王朝历史上记录最多的典册,在价值上与记载朝鲜历史的《朝鲜王朝实录》 《日省录》《备边司滕录》 并驾齐驱,因《朝鲜王朝实录》的编纂是以此为基本资料,所以其价值比《实录》更大。《承政院日记》只有一套正本,被指定为国宝第303号(1999年4月9日),并且被认为是世界最庞大的第一手史料,2 O 0 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定为世界记录遗产。 《承政院日记》不仅是研究韩国国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研究朝鲜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必不可少的资料。史料中关于医疗的记录也很丰富,在病症、治疗和预后方面皆有详细叙述。因此通过承政院日记的医案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韩国的传统医学。
        二、诊断和治疗
        据《承政院日记》记载,朝鲜时代主管宫廷的医疗机构称内医院。内医院里担任针灸治疗的医生称针医。因为男医生为皇后或宫廷里的女人看病不方便,女患者因不让男医生看病,隐瞒病情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事故发生,因此设立了专门给女患者看病的女医生制度,称医女。医女对女患者做切诊或针灸等医疗行为,切脉的医女叫脉医女,扎针的医女叫针医女,但是最后诊断和处方还是由男医官来做。
        从《承政院日记》里的诊疗记录可以看出内医院的看病过程。看病时以几个医生一起看为原则。首先最高的医官拜见国王,做简单的望诊,问诊后跟其他医官一起切诊,切脉最多时达8人,轮流切脉定脉象,最后开方子。如果决定扎针需要点穴的医官来点穴之后针医来施针,因为当时点穴和施针是分开做的。点穴时医官必须跟国王商量后才能决定穴位。内医院的入诊记录表示当时诊断疾病时,很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望诊即看面色舌苔,并用银尖子压舌看嗓子,之后通过闻五音来判断脏腑证候,比如声音重浊时诊断为有痰或感冒。通过询问饮食、睡眠、二便等证候进行综合诊断。《 承政院日记》里谈到问症的重要性时引用了中国明代医家李梃的《医学入门》,孝宗元年(第十七代国王,在位期间1649—1659年)1650年2月11日,药房启日“臣等与诸医等商议,皆以为用药之久,则必有变通,而变通之道,必待详知证候之如何而后,方可为之,故医学入门,明载问症之事”。《医学入门》是朝鲜时代医生们看得最多的中国医书。另外在出现出汗、寒热、疼痛、痈疽等时用触诊进行诊断。 最后脉诊以查寸关尺的浮、中、沉和左右脉的脉象来解释证候,这是最重要的诊断技术。
        《 承政院日记》里提到的治疗方法有内服药、外用药和针灸法。内服药有汤剂和丸膏剂、茶饮。汤剂跟现代有所区别,以一日一次服用为准,开方时大部分不超过五付,由此可以看出用药很慎重。丸剂一般跟汤剂一起服用。茶饮的作用是提高丸剂或汤剂的效果,也可替代汤剂同时经常服用丸剂、茶剂也可提高临床效果。另外多用单方药,本来为了提高汤剂的效果却发现有时比汤剂更有效,所以可以单独使用,如竹沥、童便、牛黄等。因为在民间单方药用药方便,随后影响到朝廷[。外治法有膏药、散药、洗药、温泉疗法等方式主要治疗皮肤病,眼科用点眼药的方式治疗眼科疾病。韩国自古以来因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原因多发痈疽和疮疡,所以外治法技术方面更加积极使用。在内医院里有点穴的针医和施针的针医,因为有可能给国王施针,需要很慎重,所以如果同一人做点穴和施针时必须得到其他医官的同意。《承政院日记))记载很多针具,经络针是在经穴扎的针,火针用于鬼邪等原因不明的疾病或虚证等,散针放血用于痈疽初期或瘙痒症,散针浅刺在皮肤之间。用于外科治疗的针具有细针、铜针、三棱针、圆利针、圆针、小针、中针、大针等。细针和铜针用于刺络放血,比三棱针细。圆利针和圆针是用在阿是穴的,多用于肩部酸痛。小针、中针、大针是破裂痈疽疮疡而排脓的针。按照疾病的轻重和治疗目的来选用。灸法记载炼脐法、隔蒜灸、牛角灸、丹地灸、商陆灸、竹筒灸、付缸灸等。痈疽初期以灸法为先,炼脐法用于泄泻、腹部胀满症、疝气、腹部冷症,隔蒜灸为了消散毒气用在痈疽成脓期。商陆灸是把商陆切片后放在患部,把艾炷放在其上面灸,主要治疗由痰引起的疼痛。牛角灸是一种温和灸,用于冷症和风寒。竹筒灸也用负压,但是吸引力比拔罐弱,有治疗足寒腹痛的记录。丹地灸没有记载其方法,而用在腰痛和臂痛。付缸灸与火罐相似,排出脓和恶血。
        三、代表性针灸师
        内医院代表的针医朴泰元,己丑(1589)生,是忠宪公派14世密阳朴氏始祖55世。他的儿子、女婿、外孙也继承当了医官。他任医官的同时兼任果川县监、衿川县监等地方官,因为他的医术高明,所以国王让他住在宫廷附近。晚年他当了与医官身份不相符的“正三管堂上官通政大夫”,可见仁祖对朴泰元的极大信任。朴泰元主要管针灸治疗,根据情况开汤药。因中脘穴可能损伤内脏,在给仁祖扎中脘穴时必须由他来扎,因为他在内医院的针医中最有经验,并且有扎中脘的特殊针法。
        李馨益在历史上突然出现,其本籍不明,原是民间针医,擅长用燔针。当时宫廷里发生巫蛊事件后仁祖开始有上气、胀满、寒热往来的症状,在内医院被认为是咀咒之证。但是在内医院里面没有能扎燔针的针医,而李馨益在民间以燔针出名,所以他被推荐来到了宫廷。开始他的技术被认为诡诞之说,被仁祖拒绝治疗,内医院再次推荐他时,仁祖方才接受。他扎针以后仁祖的症状有了缓解,此后一直到显宗,受到三个朝代国王的宠爱。李馨益对仁祖用了燔针扎间使及十三穴,间使及十三穴在明朝陈会撰的《神应经》和朝鲜许任的 《针灸经验方》里有记载,是孙思邈十三鬼穴的变型。许任看了李馨益的针法后将其记载在他的书里。
        许任曾任宣祖及光海君两朝的御医,虽然是贱民的身份,但以擅长针灸闻名,而且与《东医宝鉴》的作者许浚同时代在内医院工作。宣祖在37年(1604)9月23日晚上突然有偏头痛,问太医许浚施针如何,但是许浚日“小臣不知针法……许任常言引经后可以进针于阿是”,然后许任进来给宣祖施针。当时才三十多岁的许任给君主扎针,而且许浚也认可他的说法,反映许任的医术很高明。1644年(仁祖22年)他将自己的经验汇集成《针灸经验方》,因为他怕传统针灸法和他的经验失传。此书以校订讹穴开始讲,讹穴是选错位置的穴位。他校订少商、合谷、神门、肩井、绝骨、三里等,重视正确的选穴。此书是韩国最早的针灸专业书籍,对韩国的针灸界影响巨大。
        四、明清医学对朝鲜的影响
        通过《承政院日记》可以知道当时朝鲜王朝在临床上多用中国明代李梃编著的((医学入门》、明代龚廷贤撰的《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明代虞抟编著的《 医学正传》 等医书。其中《医学入门》对朝鲜医学影响非常大。许浚的《东医宝鉴》也引用了《 医学入门》的很多内容,其中《东医宝鉴•针灸篇》 引用部分是《医学入门》 的治病奇穴。中国明代整理前代针灸学知识而出版了很多针灸学专著,如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但是这些专著对朝鲜针灸学影响不大。明清时期曾通过针灸歌赋传承针灸知识,但是在朝鲜医书里找不到针灸歌赋。朝鲜针灸师是通过《医学入门》学针灸的,其中没有完全接受针灸歌赋和子午流注,很重视有关经穴和奇穴的内容。朝鲜针灸师通过综合性医书来学习针灸学,所以朝鲜针灸有重视脏腑辨证和针药并用这一特点。
        《承政院日记》载有医案,但是因其内容数量太多,目前对其医疗部分的研究还很少,需要进行系统整理并按照症候分类分析其治法,客观评价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对当今医学发展的价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