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上世纪30年代,当代中医学家俞慎初有感于西学东渐,中医自身学风不正,且发展受政府限制,并在诸多名医整理学术、创办医会、刊行医报的影响下,组织成立了“现代医药学社”,并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1933年5月)于福
上世纪30年代,当代中医学家俞慎初有感于西学东渐,中医自身学风不正,且发展受政府限制,并在诸多名医整理学术、创办医会、刊行医报的影响下,组织成立了“现代医药学社”,并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1933年5月)于福建省福清县(今福建省福清市)主编出版 《现代医药月刊》。该刊为月刊,全年为一卷。实际上,第l卷第6与第7期、第8与第9期、第10与第l 1期分别合并为一期,第2卷共12期,第3卷仅两期,至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停刊,共出版23期,其中第2卷和第3卷的第1期为周年特刊。与当时其他中医学术团体相似,现代医药学社针对当时不少人利用西学攻击中医的学术状况和中医发展受限的社会现实,“本合群观念,免(勉)力于千钧一发之维持”,“抱提倡与研究之宗旨,发扬国粹,输进新知”,“从事于整理固有之医药”,“以达其济世活人之目的” 。
一、主要内容
现代医药学社在《现代医药月刊》发刊宣言中写到:“盖学术以理论经验,相辅而成,有经验而无理论,则经验何从实现,有理论而无经验,则理论等于空谈,故欲研究及整理吾国医药,必于二者加之意焉。”…因此该杂志在内容编排上遵循学术与实效的原则,稿件主要为经典理论和临床实验。共设立言论、医药学说、医药评介、临床实验、卫生常识、专著等十余个栏目。
1.言论言论栏目主要是为关注中医药发展之士提供一个建言献策的平台。该栏目共载文章30余篇,议题小到书信诊疗的实效性,大到民族医药的前途,反映了当时中医药发展动态,如中日中医药发展比较、中医条例颁布、汪精卫致信孙科废除中医事件报道等。言论栏目文章或言辞尖锐而显时效性。如上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为遏制汉药输入、振兴本国农村经济,以朝鲜为策源地鼓励农民栽培汉药材;当时中国政府要求国内设大量西医学校推广西医,中医中药面临生存危机、农村就医困难。针对上述现状,《对于日本奖励栽培汉医药与汪精卫氏废除中国医药之感言》 一文认真分析了这一时局,并严厉谴责政府行为背谬,将招致国亡种灭。言论栏目文章或论述冷静而具说服力。如林志生《 国药革命》列举了中药的诸多缺点:“一肮脏……二伪药……三服量多……四不便利。”“肮脏”,即制药过程中既不注重药物的加工环境及保存方式,又不重视加工者的操作清洁。当然这些情况今天应该不再是主要问题,取而代之的则应是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伪药”和服用的“不便利”缺点至今仍存在。又如王合三《国医之前途系于国药》提出国药独立成分治病恐难有效力,当借鉴中医君臣佐使之配合。这对于纠正当下一些中医医生习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对症用药,或直接利用药物有效成分的功用而略去辨证简单处方的风气,有一定借鉴意义。
2.医药学说该栏目在第l卷中称为学说栏目,第2卷开始更名为医药学说,共载文70余篇,为该刊主要栏目之一。主要撰稿人为俞慎初,另邀张泽霖、李健颐、路登云等人撰稿。文章主要用中医经典理论对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诠释,兼用西医学注释中医理论,或者在中医诊疗基础上吸纳西医经验,切合“整理医药”的办刊宗旨。如俞慎初 《脑脊髓膜炎之研究》一文用细菌学说的观点说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用中医理论解释浆液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最后的治疗又落实到中医。俞氏《黄疸浅说》一文也谨遵“整理医药”之宗旨,引《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理论阐述黄疸病机。李健颐在《小儿泄泻的中西医治疗》一文中充分运用中医理论阐发小儿泄泻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同时还较详细地介绍了几个西医治疗方法。该栏目还是当时中医从业者及医学爱好者探索医学发展的园地。韩镇教《 告全球医药界人有四种药分四属》一文详尽介绍了其师李济马的医学哲学理论,认为人有四种,即冷性人、热性人、平性人及阳性人,并从学理、病理、药理、治疗、食料等方面论证,提出“四性发明之基础始于中医药”,“其宗旨决不偏袒于中西医界之任何一方也”,倡议诸学保持冷静,精确思考,宽放眼界,不必陷于“中西医互争是非之陷阱中”,而应以除去人类之病苦为目标,“超登于世界医学家之列”[2]。医药学说所载文章既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又体现了当时中医人对传统医学理论革新的探索和尝试。
3.临床实验临床实验栏目是在整合了第1卷的验案、医案和笔记栏目后,从第2卷开始设置,亦是主要栏目之一。栏目共载病案百余篇,以李健颐病案居多,其次为钱今阳验案。这些病案以外感病证最多见,虚劳病证及五官科疾病其次,其辨证严谨,处方简练。如杨代英《无垢盒医案》一文记载了治愈少阳伤寒病案l例,因“有初感寒邪,置之勿理,入少阳”,仅用小柴胡原方,两剂病愈;《李健颐先生验案》介绍了治疗阴竭1例;钱同增治疗痧麻下利案,共三诊三剂治愈。急症来势急速,若辨证用药精准则可迅速祛疾,无需再服药,然一旦辨证用药失误,病情变化急速或变坏症或迁延难愈。临床实验登载的病案显示了当时中医治疗急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慢性病治疗上,各医家辨证用药也准确到位,颇有效验,如周岐隐治疗眩晕一案等。这些验案既体现了当时医家谨遵古训,辨证用药精准,又说明其临证灵活,用药变通。临床实验栏目的病案对于目前一些医生用药庞杂、好开大方,使患者服用周期长的中医治疗现状来说,有重要的启发。
4.医药评介医药评介栏目为第2卷起增设,登载医界掌故,介绍学术团体、论著,为该刊的重要栏目之一。其中陈影鹤《王进观轶事》记录了王进观应付装病前来试探其医术深浅者的故事,读来饶有趣味。包沦《俞汝权轶事》讲述了某患者在医生诊断为花柳病时,因顾及名誉而拒绝接受治疗,俞汝权明知其病为花柳,却故意说是疝病,投治花柳之药收效。栏目还通过登载学社宣言、简章,以绍介中医学术团体并助该团体吸纳新社员,如《国药单方实验研究社宣言》介绍叶橘泉等人发起的国药单方实验研究社之章程,以及发布招收新成员的消息。此外,医药评介栏目还刊登序文以宣传当时的一些中医药论著,比如王一仁《鼠疫治疗全书序》、焦易堂《 针灸经穴图考序》 分别介绍了俞慎初的《鼠疫治疗全书》和黄竹斋的《 针灸经穴图考》。
5.专著该栏目分期摘录了《医医误书》《伤寒金匮方考》《 温病条辨方歌》等六部医药学著作,以示推广。
除上述栏目之外,《现代医药月刊》还设有卫生常识(方药)、研究资料、杂载等栏目。其中卫生常识栏目包含前期方药栏目内容,介绍卫生保健知识及简单实用的方药;研究资料则主要登载一些比较罕见的生理病理现象以供医学爱好者研究;杂载则涵盖了医药消息、疾病问答、社中座谈等内容。
二、办刊特点
《现代医药月刊》在办刊上体现为以中医为主,积极吸纳西医理论和经验,以发扬中医的学术风格。杂志刊载名医验案,开展经典理论探讨,重视中药方剂研究,长篇连载中医名著,是当时学术内容丰富的中医期刊之一,对凝聚中医力量、推动学术发展和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代医药月刊》有三个特点:
其一,立足中医。该于U医药学说多围绕中医理论进行展开,或以中医理论解释当时的医学现象。专著栏目大幅摘录中医著作,方药栏目致力于中药和方剂的研究探讨。
其二,学术开放。《现代医药月刊》坚持中医立场,不排斥西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凡可为中医借用或民生所用者均一一采纳。即使在用稿上,也持宽容态度。如润佑《通信治疗刍见》一文对期刊书信诊病表示了质疑,但杂志没有因其反对意见而拒绝登载。
其三,重视实用。《现代医药月刊》 不仅注重理论研究和新知探讨,更强调实用。特设卫生常识栏目宣传卫生知识,连载家庭实用方剂,体现了重视实用的办刊方针。如无名氏的《预防肺痨及患肺痨者应注意之点》、管愈之的《育儿卫生法》、马寿民的《产妇常识》等文章在传染病多发、妇婴卫生条件落后的上世纪30年代非常实用。
其四,灵活变通。《现代医药月刊》内容坚持时效性,及时发布中医药界时政消息,形式灵活变通。第2卷对第1卷的内容和分类进行了调整,以凸显办刊宗旨。第3卷在整体上沿袭了第2卷的风格,封面的排印却进行了相应的改变。编者为突出观点和立场,将论坛内容直接排在封面上半页,封面也因此成为期刊的首页。同时,杂志社董事名单、本期目录和特约撰述员名单分别列在封面下半页,文章的分类只在期刊正文中标记,目录中不再标示,以显示其简洁的办刊风格。
三、学术贡献及研究价值
主编俞慎初在学术思想上深受老师秦伯未的影响,《 现代医药月刊》的内容布局及经营模式与秦氏之《中医世界》几乎是一脉相承。同时得益于其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育背景,俞氏广结中医界名士,在稿件的征集和期刊的推广上都得到了业界的支持和帮助。俞氏凝聚了诸多中医力量,不仅有资深中医人如周小农、钱增同、秦伯未等,还有一些新生力量如宋爱人、时逸人、温敬修等,这也体现了俞氏的人格魅力及现代医药学社的学术凝聚力,对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现代医药月刊》 为当时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言论栏目成为热爱中医之士中西医论争的阵地和探讨中医发展的讲坛,医药学说和临床实验栏目则是探索和验证中医理论的园地,专著、方药和卫生常识为宣传和推广中医药知识的窗口,杂载是作者(医者)与读者(患者)互动的场所。这些既为中医人在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及创新创造了便利,又为中医理论走近民众、贴近生活提供了机会。
同时,《现代医药月刊》又是一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期刊。论坛及医药学说栏目反映了当时的中医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态度,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资料。连载名医验案及专著既是研究当时名医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又是后人学习中医的宝贵资料。尤其是各医案的理法方药准确地体现了中医简、验、廉的特点,对目前中医处方庞杂的医疗风气有一定教益。《现代医药月刊》中登载的中医条例、国内外医界时政消息,对研究中国上世纪30年代医学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现代医药月刊》还具有一定的中医文化研究价值。除期刊封面缩印焦易堂、陈立夫题字之外,第l卷还登载了秦伯未、陆渊雷、顾渭川、时逸人等名医手迹,第2卷第1期和第3卷第1期均刊登了诸多中医界名人题词。这些手迹和题词不仅反映了当时名医的文化修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朴素而活泼的医药小广告也讲述着民国中医人的市场价值观及民众对医药的解读理念。
作为创刊时间不长的期刊,《现代医药月刊》亦有其不成熟之处,如研究资料栏目的内容欠严谨,萧梓材((我对于心脏发光的奇女子之研究》、无名氏的《奇怪之死——临终大笑二昼夜》等文章所述事件本身可能即为子虚,用中医理论解释就成了空中楼阁。或许是编者自己也感到栏目内容有些荒诞不经,所以不久便撤去此栏目,但这些仍然可为后人了解民国医药文化提供参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