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该伤科的创始人为石兰亭。石兰亭是江苏无锡人,由于早年习得一身武艺,遂开设镖局走南闯北,为商贾大户护航以维持营生,并在此期间研究出自家独到的正骨疗法。石老先生步人中老年后,决定弃武从医,19世纪70年代举家迁居上海。随后石老先生的儿子石晓山在沪上老城厢设诊所行医治病。石晓山为石氏伤科的第二代传人。因其家学武术功底深厚,又常与前辈同道交流学习,博采众长,验之于临床,并不断改进技术,疗效卓卓,因而声誉渐起。光绪至民国期间“石氏伤科”就已经誉满沪上,到新中国成立时,更成为江南八大中医伤科流派之翘楚。
石氏伤科流派融整骨手法与内治调理于一体,有“三十二字治病思想”,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而在具体手法上,石氏理伤技术要领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总结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
第三代传人,石晓山先生的长子石颂平既擅长伤科又通外科,惜于20世纪20年代初英年早逝;石晓山先生的次子石筱山、幼子石幼山就读于当时的中医院校,二者秉承家学,侍诊于石先生案侧,深晓家传医术。50年代中期,石筱山临证同时带徒授业,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他便开始承担伤科的主要教学工作,诊务之余撰写治伤经验的文章,考察伤科发展的历史与编选医案,使得石氏伤科成为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学术流派。
70年代,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遍布上海中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伤科,石氏方药如麒麟散、三色敷药、逐痰通络汤、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消散膏、骨密灵等一系列名方验方被许多医疗机构采用。第四代传人在继承石氏伤科的理论和临床诊疗能力的同时,不断创新,对骨与关节退行性 疾病的诊治理论和治则方药有所突破,优化了临床诊治方案,、研制出新型的药物方剂。如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施杞教授,从医49年,在慢性筋骨病诊治方面颇有建树,对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陈旧性骨折、脑外伤以及内伤疑难杂症的治疗均有很深的造诣。此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伤科人才,门人遍布海内外。如今石氏伤科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其传人有邱德华、李浩钢、杨力信等。 (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