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简述海派中医及其流派传承特点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杨杏林 时间:2012-11-05 08:23:00
  • 核心提示: 海派中医是指近代兴起而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上海中医药,属于地域性医派范畴。在海派中医的医家群体中包括了不同医学门派、不同行医风格、不同学术见解的各科医家流派,他们共同组成了海派中医流派。本文对海派中医做

        海派中医是指近代兴起而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上海中医药,属于地域性医派范畴。在海派中医的医家群体中包括了不同医学门派、不同行医风格、不同学术见解的各科医家流派,他们共同组成了海派中医流派。本文对海派中医做简要的历史回顾,同时就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特点进行初步归纳,以期有所借鉴。

        一、海派中医的历史成就

        在我国的各个地域性医派中,海派中医发展形成比较晚,是借近代城市化发展的浪潮,在西方医学大量涌入和晚清民国政府对传统医学的扶持日益削弱的逆境中发展成熟的。
        海派中医萌芽于元明清,形成于近代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近代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作为近代兴起的城市医派,其以名医荟萃、流派纷呈、学术争鸣、中西汇通为特征,以产生大量的名医名家及其学术专著、众多不同医家流派各具特色的医疗实践、形式多样的中医及中西医汇通的报刊杂志、多种模式的中医教育、初具现代雏形的医疗机构、兴旺不衰的中医社团等为史实。在整个清末民国时期,海派中医曾引领了我国近代中医的发展潮流。

        海派中医是历史的产物,并不仅限于近代,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元明清时期,伴随上海地区的农业、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就出现过大批的医家,如奉贤和青浦的何氏世医,并称上海四大名医的李中梓、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以及秦昌遇、李延罡、吴中秀、李用粹、沈时誉、沈明生、何书田、何鸿舫、陈莲舫等。据上海地方志及有关资料的记载,上海的医家人数至民国初年已经超过一千余人,医学著作大约有四百余种,以家学为主,三代以上传承的各科家系流派不下数十家。

        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封闭自守的国门,西方文化随之涌入我国。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化快速发展,各地移民大量聚集,经济、文化、疾病谱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上海逐渐成为我国江南新的中医学术中心,海派中医应运而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上海出现医学刊物几十种,全国性和地方性中医团体30多个,中医教育机构40余所,中医医院30余所,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20世纪初叶的上海,出现了我国近代的第一个中医药团体、第一张中医药报纸、第一所比较正规的近代中医学校、第一部中医大辞典、第一部中药大辞典。还有很多可以历数的“第一”。这些“第一”彰显了海派中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适应历史潮流,敢于创新的特点。

        近代上海的中医教育非常鼎盛,自1904年李平书、张竹君等开办上海的第一所中医学校——女子中西医学堂始,到1948年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校被迫关闭止,在上海开办的各类中医教育机构不下40所,是全国开办中医教育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办学形式最广、培养人才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上海的中医教育机构共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约5000余人,其中仅上述3所学校就先后培养了近2500人,为上海乃至全国输送了可贵的中医力量。

        近代上海的中医药团体也非常多,我国近代第一个中医团体就诞生在上海,同时产生了我国第一张中医报纸——((医学报》。许多非常著名的全国性的中医团体,如神州医药学会、中华医药学会、上海中医学会、江苏全省中医团体联合会、全国中医药团体联合会、医界春秋等。在当时起到引领潮流和中流砥柱的作用。近代我国中医争取权利的多次抗争活动,如1912年、1929年、1936年、1947年等都是由上海的中医药团体组织发起的。

        上海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也比较早。上海有中医机构之设,可追溯到18世纪。如1749年开办的广仁堂施药局,1887年开办的普善医局,1905年顾鸿达邀请内外科医士多人在沪南大东门外龙王庙设立医局,1910年蔡小香邀请各科医生在虹口三官堂内开设施诊所等。1904年,由李平书等开办的上海医院是最早的中医医院,1906年开办的四明医院一直延续到建国后,为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现曙光医院)的前身。到1949年,在上海创办的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多达30余所。

        近代上海还是我国中医药报刊的出版发行中心,据王吉民先生的统计,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与中医药有关的报刊有165种,其中期刊有62种报纸20余种。上海出版的中医药报刊,包括了期刊、会刊、特刊、纪念刊、丛刊、学报、公报、报纸副刊等类,其发行面不但覆盖全国,还远销东南亚及美国、欧洲各国,既提升了上海中医的名望,更扩大了中医的影响度。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十分活跃,中医书籍的出版也很多,特别是大量排印中医经典,如千顷堂书局就先后出版古今中医书籍达17类529种之多。同时,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本草纲目》《内经知要》《医宗金鉴》《本草备要》(《证类本草》(《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等几十种。其他如世界书局出版排印本(《珍本医书集成》共12大类,大东书局出版排印本《中国医学大成》 共13集,中华书局出版《灸法医学研究》《针灸精粹》《伤寒论新义》《本草用法研究》《中国医药汇海》《孙氏医学丛书》等。1913年丁福保创办医学书局,辑印《丁氏医学丛书》一百余种,曾在德国都郎万国卫生赛会和罗马万国卫生赛会被评为最优等奖。

        近代上海中药业十分发达,著名的中药老字号蔡同德堂、胡庆余堂、童涵春堂与雷允上药业合称为“上海四大户”;著名的郁良心、奚良济、姜衍泽、王大吉、姚泰山、叶树德、叶天德、苏存德称为“沪上八大家”;还有影响至今的徐重道、李众胜、冯存仁、虎标永安等中药老字号,都曾经在近代上海中药店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二、海派中医流派的发展

        海派中医除了医家、著作、刊物、学校、社团等外,还表现在医家流派现象纷呈上。丰富而博厚的各科流派是海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海的中医学史上,学术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以来出现过众多的医学世家,传承数代以上而不绝。如青浦重固的何氏内科、青浦朱家角的陈氏内科、龙华的张氏内科、江湾的蔡氏妇科、嘉定朱氏外科、奉贤的于氏眼科等,都有数代乃至数十代的传承。也有非家系传承的流派,如李士材学派。李士材,名中梓,号念莪,南汇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医家,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伤寒括要》等。中梓之学,一传于沈郎仲,再传于马之仪,三传于尤在泾,后世称为“李士材学派”。据南汇县志记载,李士材家系亦有四世家传:李尚衮——李中立、李中梓——李延星(士材侄)、李葵——李汉征(延罡子)、李廷芳(士材侄孙)。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了历史的医学厚积,以海派中医的青浦何氏世医而言,从南宋绍定年何侃算起,已经传承780余年,共计出医家130余人,有20多人被元明朝廷召为御医,清之后虽不再入朝为官,但医名遍传江浙皖赣各省,为世所尊者恒多。又如龙华张氏医家,自明末崇祯年开始以医为业,至今也有300余年,传承十四世,出医家47人,其中在地方志上有记载的有7代11人,尤以民国期间张骧云声名显隆。

        近代以降,许多外地医家纷纷移居上海发展,如孟河四大家,除马培之外,其余三家均占籍沪上,形成各自的流派;还有新安的王仲奇、川中的祝味菊、江阴的曹颖甫、宁波的吴涵秋等。伤科中有无锡石氏、山东魏氏、河北王氏、海门施氏、宁波陆氏、昆山闵氏等,与本土的伤科医家形成海派中医伤科八大流派。还有南通朱氏妇科、宁波董氏儿科、浙北的夏氏外科等。曾统计民国以来上海的部分医家流派49家,其中28家来自苏浙皖川鲁冀等地,形成了海派中医医家流派群体,充分体现了海派中医海纳百川的特性。

        近代上海的中医流派之所以能发展,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也飞速增长,大量的商机,带动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周边的苏浙皖闽赣等地的居民大量流入上海。其中很多是行医者,包括诸多名医,如费绳甫、丁甘仁、周雪樵、汪莲石、包识生、余听鸿、曹颖甫、祝味菊、徐相任、顾渭川等。

        近代上海,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是我国疫病流行最猖獗的地区之一。各种传染病频繁侵袭上海,民多染疾,客观上给中医治疗疫病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除了传染病,各种常见内科病、妇科病、外科病也每多发,这为本埠和外来的医家提供了施展本领的机会,医家们各逞家技,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也深入探索学术理论,一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不同特色,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门派。

        此外,中西医汇通思想也影响着流派特色的形成与创新,如朱氏喉科,注重手术治疗,在传统术式中也引入了现代手术技术。陆氏针灸在对针灸穴位进行理论阐述时,也探索针刺手法的革新。
        三、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的特点

        传统的流派传承方法是家传和师授,即师承师法,通过上一代人手把手地言传身教,耳提面授,学生们耳濡目染,使得师长的技术和理论及该流派的特色得以继承传延。这种继承的面通常比较窄,所读之书有限,学生们所学的只能是自己师长或父兄的学术主张、诊疗风格。如果传承人没有很好的天赋和更多的涉猎,则往往难有发展和创新。

        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同样显现出海派特色,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学术继承上“承古融今”

        海派中医各科流派在传承中均注重对传统特色的继承,同时努力汲取新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在疾病谱和患者人群改变的过程中,既保持流派传统特色,又努力发掘新的技术特色和优势,变中有持。如夏氏内科夏应堂善治热病,用药以轻灵见长,其传人夏理彬将“轻灵”概括为“精简扼要,平稳无疵,看似寻常,恰到好处”。三世夏德馨教授则擅长治疗肝病、肝硬化,但在用药中仍不失“轻灵”的特点。

        海派中医流派的承古,还表现在钻研经典上。各派医家均重视学习经典,把它作为入门基础。特别是丁派门人,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探究颇下工夫,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王慎轩等,撰写了大量研读经典的著作和文章。其他流派也在探究经典的基础上培植、建立流派特色,如张骧云,在家传的基础上,曾遍读《内》 《难》 《伤寒》《金匮》及后世方书,经过对张仲景、李东垣、吴又可、叶天士诸家论述的研读揣摩,不但继承了家学渊薮,而且通过研读经典,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更为专精。其他如顾氏外科,内宗《内》《难》,外法(《外科正宗》,石氏伤科遵崇薛己“十三科一以贯之”学说,陈氏妇科研读陈素庵((妇科医要》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中医界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口号,这个口号成为海派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之一,代表着海派中医的主流与特色。

        “发皇古义”即是重视经典著作,研究探索和阐明中医传统理论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融会新知”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兴学科之长,而兼容融合,为我所用。海派中医各流派都不拒绝接受新事物,如方氏针灸的方慎盒思想开拓,对古今中外有益者兼收并蓄,在针灸临床中善于引进现代方法。30年代初,他已采用不隔衣进针,要求患者暴露受针部位,并用酒精局部消毒。
    他还设计了《 方慎盒诊病表》,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就诊日期、编号外,其他内容包括“初病经过、现在情形、特别症状、标准治法、处方、结果”,并列有“体气、面色、脉象、舌、嗜好、寒热、汗、饮食、睡眠、大便、小便”以及身体各部位“头、颈、眼、耳、口、齿、胸、腹、背、腰、手臂、腿足”等项。中医在30年代已使用内容如此详细之病史积累资料,以供临床研究者,殊不多见。

        2.流派特色上交融创新

        海派中医流派包融了各家的学术传承,既有着不同的诊疗特色和风格,又有着不同的学术见解,相互竞争又相互交流,学术争鸣十分活跃,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儿科就有以寒凉派著称的奚氏儿科和以温阳派著称的徐氏儿科,内科有夏应堂的用药轻灵和曹颖甫的峻剂祛邪,伤科既有重视手法的魏氏、佟氏,也有内外合治的石氏、施氏,喉科有以手术刀法闻名的朱氏和以外治药物为特色的张氏等。各科流派的诊疗特色各异,在医疗实践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互争鸣、交流、嫁接,不断充实创新,形成新的特色,这是海派中医流派在传承发展中一个普遍模式。各流派之间交流学习的现象很常见,如蔡氏妇科与青浦何家就相互派弟子拜师取经,徐氏儿科的传人到祝氏内科学习,伤科闵氏与殷氏联姻……这种交流嫁接不但可以充实本流派的诊疗特色,而且常使原有的特色得以创新。如徐小圃为本地江南儿科,认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用药主张清轻,后受到祝味菊影响,将温阳学派的理论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成为沪上儿科温阳派的代表。

        流派的特色(技术、方药、见解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原因包括代表传人对中医经典内涵的理解的不同、社会疾病谱和人们医疗需求的改变、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等。这种变化在现代更为明显。而每一个改变都是一种创新,是流派自身学术的发展,是对新医疗需求的适应。如张氏内科在上世纪50年代前,以治疗热病为主,到60~70年代后,张志雄以治疗肝病见长,而张镜人则对慢性胃炎研究颇深。石氏伤科的诊疗方向也由跌打损伤转向脊椎病、骨关节病等现在更多见的慢性骨科病卜.

        3.人才培乔上家校结合

        流派的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因此离不开教育。20世纪初叶以降,近代中医教育在上海大兴,据统计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上海先后开办的各类教育机构不下40余所,教育模式涵盖日校、夜校、函授等各层次。这是对传统师授家传教育的重要补充。许多中医名家对自己的子女在进行医学启蒙之后,又送入中医学校系统学习理论,然后再回到身边耳提面授。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化,使家传师授与学校式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在由师授家传打卜一定基础后,又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理论的教育和熏陶,再回到家系或师传中进行实践与再深造,这种模式是海派中医流派人才传承的主要模式。家传与学校的结合,告别了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传承方法,拓宽了流派传人的理论视野和临床思路,增加了流派传承的力度,有利于流派特色的充实及创新。海派中医流派中有80%以上的流派有传人进入当时的各中医学校学习,并成为一种时尚。著名的丁氏内科、张氏内科、顾氏外科、夏氏外科、朱氏妇科、蔡氏妇科等都有子弟进入上海的中医学校就读。

        4.传承方法上注重跟师

        多临证、跟名师,是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的优良传统。沪上名医都特别强调学生弟子尽早跟师临床的重要性。上海近代著名的中医三校均在第二学年就开始安排学生到各名医诊所见习,跟师临证,将学校教育与师承收受有机结合。学生们跟师临证的时间和环境很灵活,学习之外的时间都可以到名医诊所见习。当时国医公会名下的各个名医都有义务接受学生见习,自觉带教。名家子弟除了到自家诊所见习外,还经常去其他名医诊所。

        跟师临证并不是简单的抄方,而是用心领会,用脑思索,收获提高的过程。黄文东在上海中医学院校刊上就专门论述了跟师临证的经验和方法,他指出:同样是抄方,为什么有的收获很大,有的却学不到什么东西,这里有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关键在于每天要对一天所抄写的脉案、处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归总比较同类病例,看处理有何异样,用药有何不同,思考不同的原因所在,或者按舌脉的变化分析老师的药味加减、用药特点,以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事先准备,掌握要点,带着问题下临床,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学习方法,可以说是中医学术传承的精髓所在。

        四、海派中医的现状及特色传承展望

        海派中医自形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期间涌现出诸多知名临床流派,培养造就了许多中医大家、名家。近些年来,上海中医界在流派传承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还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一批名中医工作室、中医临床治疗中心或专病专科治疗中心,为上海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术流派继承不力,学术特色逐渐消失,而且日趋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传承方式的改变;技术优势的减弱;传人不继,人才流失等。而最主要的是技术、技能的衰退、消失和传承人才不济,特别是中青年中医人才断层,后继乏人,严重影响了海派中医学术的发展。

        目前海派中医流派的传承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1)仍有学术继承人,医学活动还有传人在延续;(2)直系传人已断,但仍有旁系或再传,其学术特色还在,通过抢救仍有继续得以传承的可能;(3)目前已经没有传人,学术特色无法继承。2008-2009年间,我们对上海在民国末年曾存在的54个流派做了一次调查,第一种情况尚有26家,占48.15%;第二种情况有11家,占20.37%;第三种情况有17家,占31.48%。近几年,第三种情况的数字在不断扩大,而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数字在缩小。尤其是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小科专科流派及其诊疗技术,如眼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甚至像肛肠、骨伤等中医特色技术,消亡更快,被西医所替代,或以中医为名而行西医之实。

        面对这种严峻的状况,必须有所对策,有所规划和部署,抓紧对流派传承的研究,加强流派传承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推进流派传承工程。

        在流派传承的研究和实践中,特别应把握好传承什么和怎样传承这两大问题。

        首先,传承什么?

        传承的主要内容是流派的核心特色——优势诊疗病种和特色诊疗技术(包括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秘传方剂、特殊用药等)。在总结流派学术思想和理论渊源的同时,注意挖掘有中医药特色,有临床价值,实用简便的特色技术和方药。对这些特色技术要采取政策保护、专利保护、文献保护等各种方法,使之能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其次,怎样传承?

        第一,着力培养流派骨干和代表性传人。

        培养方法应坚持中医学的教育规律,注重医能、医技、医德的培养,挑选好传承人,对有较好基础和苗头的传人应着重进行个性化培养,多临床,勤跟师。

        第二,抢救频临失传的流派,优先抢救具有中医特色的小科流派技术。小科特色更容易失传,现不少医院中已经难觅比较纯粹的中医眼科、中医皮肤科、中医五官科等这些中医特色医家了。

        第三,继续挖掘未知流派,注意发现新的流派。对现有流派的深入研究和发掘的同时,也应注意发现逐渐形成的一些新的流派现象。应看到新的流派形成的意义,一来说明中医学术活跃;二则说明新的名医的涌现。这也是中医有了新的生命力的表现。

        上海的中医流派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既是海派中医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我们上海中医界的宝贵财富,保护、发扬和传承海派中医学术流派及其优势特色,是振兴上海中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的转型期,做好海派中医流派的整理、研究、挖掘和传承,对提升中医学术水平,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适应现代疾病谱的改变,避免中医西化等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编辑:李海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