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内经》“治半夏”“秫米”名实考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5-05 09:02:00
  • 核心提示:  《灵枢·邪客》所载治疗不寐的半夏汤,是历代医家广泛应用的有效方剂。然而,由于《内经》成书年代距今久远,农业史上谷物名称并非一成不变,所以《灵枢》所用“治半夏”究竟是哪种炮制品,秫米究竟是哪种

      《灵枢·邪客》所载治疗不寐的半夏汤,是历代医家广泛应用的有效方剂。然而,由于《内经》成书年代距今久远,农业史上谷物名称并非一成不变,所以《灵枢》所用“治半夏”究竟是哪种炮制品,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治半夏

            关于“治半夏”是何种半夏,古代注家多置而不论,唯有明·李中梓做过简单解释,云:“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然半夏炮制之法甚多,临床常用的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仅凭“制过半夏”这一笼统的解释,显然难以弄清“治半夏”究竟是何种炮制品。《内经》之外,其他医籍中未见关于“治半夏”的记载,也缺少与此“治”字相类似的用法(笔者在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中未曾检索到)。考诸出土文献,古医家常有将“冶”字冠于药名之前者,如马王堆汉墓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冶菌桂”、“冶矾”、“冶黄芩”、“冶半夏”之类的词语出现二十余次,《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冶龙骨”之例”。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医心方》卷二十一引《集验方》‘已冶艾叶一筥’。冶字日文训“释”为碎,帛书医方中冶字都是碎的意思。同样意义的冶字也见于《流沙坠简》和《汉代武威医简》。”按照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五十二病方》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武威汉墓大约下葬于东汉早期,《内经》汇编成书的时代正好处于二者之间。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治”、“冶”二字形体相近,古书传抄过程中鲁鱼亥豕之讹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内经》“治半夏”应是“冶半夏”之误,如此其用法正好与这一时期医家的用词习惯相合。查《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一书,仅“冶龙骨”一词就至少两次被误植为“治龙骨”,以今例古,推测“治半夏”是“冶半夏”之形误,并不为过。

            《说文·仌部》云:“冶,销也。”段注云:“销者,铄金也。仌之融如铄金然,故炉铸亦曰冶”。可以看出,冶之本义为冰之融解,引申为金之熔化。冰之化、金之熔,不过是这两种物质破碎的一种方式,如此“冶”字可作“破碎”解而日文以“碎”释之可谓渊源有自。“治半夏”即“冶半夏”,“冶半夏”即将半夏弄碎,如此理解“治半夏”一物,心中疑惑自然冰释,故笔者在此郑重建议将《内经》中“治半夏”一词校改为“冶半夏”。

            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未见半夏炮制方法的记载。东汉末年,张仲景提及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的方法炮制半夏;其后,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亦记载生半夏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而其他名目繁多的炮制方法则多为宋代以后医家所创。据此分析,《内经》所谓“冶半夏”很可能是将经过初步清洁处理的半夏弄碎入药,或是经过“汤洗”(热水洗)的半夏。毫无疑问,前者就是生半夏,而“汤洗”之半夏,也与今天的生半夏极为接近。

      总之,《内经》中的“治半夏”是“冶半夏”之形误,即将半夏弄碎入药,其实质与今天所用生半夏并无二致,而李中梓“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之论应为望文生义,不足为训。

    2秫米

            对于秫米的解释,今人多依张介宾、李时珍及日人丹波元简之说,谓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黄糯”,也就是黄黏米。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有待商榷。秫为黏粟说之外,有医家认为秫米是指黏高粱米或高粱米。如明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云:“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江南谓之粟,北土所谓萄萄者是也。然有二种,其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粟,但可作糜食耳”。通过上述植物特征的描述,可知秫米当为黏高粱米,而该书的插图正是高粱。既是官修本草,则非一人之见解,至少是著录本书的众医家中大部分人的认识;而从其文献来源看,这并非明代医家的新认识,至少著录《图经》的医家苏颂、掌禹锡等人也是这样认识秫米的。此外,清·吴鞠通及民国时期张锡纯均明确提及秫米就是高粱米。

            其实,“秫”究竟为何种谷物不仅为医家所关注,也引起其他学者的关心。据清·程瑶田研究,高粱(又叫红粱)即古之“稷”,其黏者即所谓秫;秫本为黏高粱,而不黏的高粱通称为秫,此外,秫还泛指其他谷物之黏者。这一结论不仅得到清·段玉裁、郝懿行以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训诂名家的公认,也为今天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所遵从。

            今人沈志忠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甲骨文及出土的《居延汉简》等材料的考察,明确指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秫”本指有黏性的高梁,也有指称高粱者,后来引申为有黏性的其他谷类作物,如黏小米、黏稻等。由于出土文物不像一般经书那样受到传抄、重刊、篡改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沈氏用古代直接留存下来的出土文物作依据得出的结论较为准确可信。

            以上材料之外,《说文》的相关记载、民间传说、人们对高粱秆的称谓,皆可从不同侧面为“秫”本指黏高粱而后泛指所有高粱的说法提供有力的旁证。《说文》有“秫,稷之黏者”的记载,虽然这里的“稷”究竟指哪种谷物尚有争议,但据此说“秫”是一种黏性谷物应该是毫无异议的。除此之外,《说文》还有一处提及秫:“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笔者认为,若将其与杜康制帚造酒的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对于准确把握汉代之秫米究竟是何物颇有价值。笔者听老人讲,当初杜康用高粱造酒之时,觉得将去籽之后的高粱穗扔了甚是可惜,便将其捆在一起作为打扫卫生的工具,于是就有了后世日常所用的笤帚。这一传说与《说文》的记载甚是吻合,似可说明在许慎生活的时代秫已由黏高粱的专名向高粱之通称转变。时至今日,高粱穗仍是制作笤帚的常用原料,而李时珍亦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及高梁“梢可作帚”。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普遍称高粱秆为秫秸,东北人呼之为秫。综合上述资料不难看出,秫本指黏高粱,后来成了所有高粱的通称这一结论是可信的。

      总之,秫米为黏黄米的说法值得商榷,汇编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内经》用黏高粱米的可能性最大。至于后世医家有用黏黄米者、有用糯米者、有用高粱米者,皆是受谷类名称变化影响的结果。

    3结语

            《内经》“治半夏”应是“冶半夏”之误,即弄碎的半夏,与后世所谓生半夏大体相当,而秫米即是黏高粱米。《内经》半夏汤之组成仅半夏、秫米这两味药,弄清“治半夏”、“秫米”之实名,无疑对临床应用半夏汤治疗不寐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