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辨病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和结构,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的。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方剂学在隋唐五代以前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
方剂的起源很早,从“神农尝百草”到“伊尹制汤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从单味到复方、生食到汤液、辨病到辨证,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方剂。先秦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发展特点如下。
1方剂学的萌芽先秦时期,药物应用已从单味发展成多味药而组成复方,体现了辨证施治、灵活变通的特征。反映此期方剂学成果的代表作品如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该书载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种52种。此期方剂的应用不仅有对症治疗,而且有辨证施治和自觉运用多味药组成复方的能力与实例,基本上可以认为方剂的形成至少早于《五十二病方》。然而书中组方药味简单,使用剂量粗略,服用剂型单调,又没有方名,系古人经验用药的积累。这一时期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王堆医方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复方配伍、辨证论治等内容,说明此期已是方剂学的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已有汤、丸、散、膏、酒等剂型,而且从具体方剂命名、组成,到方剂配伍原则、临床运用、治则、组方理论和辨证等,均对方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方剂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为代表,旁及先秦诸子文献,记述了中医治法,以及方剂处方用药、配伍、制剂及临床运用等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方剂学萌芽和逐渐发展的史实。
2方剂学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载录方书11家,而到了东汉,国家机构内设立了专门管方的部门,即所谓的“方丞”,说明当时以方治病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1972年12月,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质医药简版,共92枚,题为《治百病方》,被认为是东汉早期的文献,它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余个,并有病名、症状、病理变化、处方作用等记述,对方剂的应用较为明确而具体,与《五十二病方》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下了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载方314首,组方配伍严谨,选药精当,剂型、服法多样,因人因时因证治宜,后世称该书为“方书之祖”,并将该书所载的方剂奉为“经方”,堪称方剂学鼻祖。《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方剂学的建立形成。
3专科化方书的出现《汉书·艺文志》载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l卷,《客疾五脏狂癫病方》17卷,《妇人婴儿方》19卷,《金疮瘼疭方》30卷等专科化方书,表明医学分科的专科化趋势。
因而,先秦两汉时期方剂学的主要发展特点是方剂学的萌芽和形成,并且专科化方书在此时期已经出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