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创造了八卦和九针。《易传》说:伏羲统治天下,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百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吃的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湖北神农架据传是神农搭架采药、疗民疾病的地方。他在那里“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
歧伯岐伯是我国远古轩辕黄帝时期的重要人物,著名医学家,被后人称为中华医学鼻祖。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关于岐伯的遗著,见于医籍者有《岐伯经》十卷,《岐伯灸经》一卷,《黄帝岐伯针论》二卷及《岐黄要旨》、《岐伯精藏论》、《岐伯五藏论》、《岐伯奥旨》等。但以上诸书大多失传,仅留残著,被后人整理编辑成《黄帝内经》,流传至-'~-o后世人把医术称为歧黄之术,从事中医业者为“歧黄传人’。
黄帝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黄帝内经》据传是根据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后人编辑整理而成。
长桑君长桑君是战国时的神医。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与之交往甚密,事之惟谨,乃以禁方传扁鹊,又出药使扁鹊饮服,忽然不见。于是扁鹊视病尽见五脏症结,遂以精通医术闻名当世。
公孙光公孙光是西汉时医学家。甾川(今山东寿光县)人,医术精湛,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以之为师,得其各种疗法之传授,遂以医名。
公乘阳庆公乘阳庆是西汉医学家,临淄人,精经典,重实践,医术精湛,著有《黄帝扁鹊脉书》,为中医脉案之宗,是淄博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代名医。公乘阳庆年迈之时,没有能继承医术的后代,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授于淳于意,并传授给他黄帝、扁鹊的脉书,观察面部不同颜色来诊病的方法,使他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病症。淳于意学了三年之后,为人治病,预断死生,多能应验。
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05~约公元前150年)著名医学家,临淄人,因曾任齐太仓长,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或“太仓公”。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的脉书、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淳于意著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一一《诊籍》。针灸技术在《诊籍》中已见有效地应用。淳于意还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就有宋邑(临淄人)、冯信(临淄人)、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六人。
医缓医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医术高超。医为职业称谓,缓是名字。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医缓曾为晋景公诊病,他详细诊察后说:“病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之不至,不可为也。”正如医缓所言,不久晋景公便昏厥、“未尝新麦”而死。自从医缓为晋景公诊病之后,“病人膏肓”就成为典故流传下来。医缓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专职医生之一,也是最早的宫廷医生的代表。
医和医和是春秋日寸秦国良医。据《左传·昭公元年》载,他曾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谓“六气”太过可引起不同疾病。他曾为晋平公治病以为其疾不可治,赵孟以为良医(见《左传·昭公元年》)。后借指良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