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古文教学中,有些词语若不认真穷本溯源,考虑其语言环境而加以注释,就可能似是而非,从而伤害了文章的原意。医古文《秦医缓和》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蛊”字的意义有哪些?以下试作一浅析。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来解说汉字的。《说文》:“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皿虫为蛊,指“蛊”由皿、虫二字组成,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注:“蛊者,蛊以鬼物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饮食也,而能祸害人,故曰如蛊。人受女毒一如中蛊毒然,故系辞谓之蛊容。张平子赋谓之妖蛊,谓之蛊媚,皆如蛊之说也。言与文皿虫为蛊者,造字者谓蛊在皿中而食人,即以人为皿而蚀其中。康谓之蛊,米亦皿也。女惑男,风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谷云皆同物也。此蛊之引申之义。”
对“蛊”的三种解说,意义都属同一事类。具体而言,“蛊”的意义释为六种:
人腹中的寄生虫。《说文》:“蛊,腹中(zhòng)虫也。”段玉裁注:“中虫者,谓腹内中虫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蚀故曰虫。”《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蛊。”郑玄笺:“毒蛊,蛊物而病害人者。”
相传为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南朝宋·鲍照《苦热行》:“今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李善注:“顾野王《与地志》曰: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其家绝灭者,则飞游妄走,中之则毙。”孔颖达疏:“以毒药害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谓之蛊。”唐代著名高僧玄应屡引《说文》“蛊,腹中虫也”谓行虫毒也。
陈谷所生的虫。《左传·昭公元年》:“谷之飞,亦为蛊。”孔颖达注:“谷久积则变为飞虫,名曰蛊。”汉·王充《论衡·商蛊》:“谷虫曰蛊,蛊若蛾矣。粟米饐(yì,指食物经久腐臭)热生蛊。”
诱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孔颖达注:“蛊惑以淫事。”
神志惑乱的疾病。《左传·昭公元年》:“是谓近女室,疾如蛊……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孔颖达疏:“蛊者,心志惑乱之疾,若今昏狂失性,如彼惑蛊之疾也。”
易卦名。艮上巽下。在《周易》中,八卦之象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周易·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蛊》卦的含义是长女迷惑少男,不是恰当的配偶。又《蛊》卦上艮为山,下巽为风之象,谓风木吹落在山下。山下来风、物遭损坏待治,正为“拯弊治乱”的象征。程颐《周易程氏传》:“山下有风,风遇山而回,则物皆散乱,故为有事之象。君子观此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