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二十):岭南儿科一脉相承

  •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姝淳 时间:2007-07-14 20:33:34
  • 核心提示: 岭南儿科,素有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刘昉著《幼幼新书》,成为我国儿科的“教科书”,早已为医界所深悉。及至清代,又有陈复正《幼幼集成》,近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亦是名重一时的儿科医家医著。近
         岭南儿科,素有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刘昉著《幼幼新书》,成为我国儿科的“教科书”,早已为医界所深悉。及至清代,又有陈复正《幼幼集成》,近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亦是名重一时的儿科医家医著。近三百年来,广东有关儿科学(包括痘疹学,发疹性急性传染病多见婴幼儿)的专门著述文献,为临床各学科之最多。统计自清代至民国初年,岭南儿科学麻痘疹科学著作共44种。
      陈复正,字飞霞,惠州府人,生于康乾盛世,岭南著名儿科医家,自幼博览群书,握其枢要。陈复正自幼体弱多病,深受疾病折磨,立志成为济世良医,后出家罗浮山,师从一道士学习气功,道士不但是玄门正宗,还精通医学,陈氏被带回道家圣地罗浮山修炼,尽得道士卓越医技,然后下山济世,竹杖芒鞋,四海云游,人称飞霞道士,所至之处,救死扶伤,沉疴立起,尤其擅长儿科。行医四十年,治愈患者无数,积累临床经验,并在这基础上,采集前人有关儿科学文献。陈复正晚年定居在澻阳种杏草堂,对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有关儿科内容的欠缺,深感忧虑,立志对儿科证治进行刻苦研究,他博览群书,尤其注重幼科诸书,参互考订,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加之本人临证心得,附以经验之方,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写成《幼幼集成》刊行面世。陈复正说:“是书虽言编辑,而幼科家言,又末敢尽信以为确。其理明义畅有俾实用者取之,浮靡不切者去之,间有未妥之处,即参以鄙见并素所经验者全之。”可见《幼幼集成》不单纯编辑删订前人儿科文献,而且也包括了陈氏平素临床经验。该书对以往儿科学著作中出现的错漏起到了矫枉纠偏的作用,奠定了陈复正在中医儿科学的地位,被认为是“清代有代表性的儿科学家之一” 。
      随着岭南医学的发展,儿科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出现了被称为“岭南儿科双璧”的清朝末年的程康圃和民国初年的杨鹤龄,其儿科学说与程氏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千秋,二者关系相当密切,代表了近百年来广东儿科学的水平。
      程康圃,名德恒,高明人。查广东各地方志均无其传。惟从程氏著述《儿科秘要》刊版年份(1893年)、印书人序言、后跋中略知,程康圃生当19世纪,为清代道光至光绪间人,程氏祖辈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小儿科医生。程氏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加之行医近50年,学验俱丰,晚年著书立说,将祖传六代的儿科经验及自己临症所得,传于后人,故其《儿科秘要》又名《小儿科家传秘录》。是书确立了儿科八证即风热、急惊、慢惊、慢脾风、脾虚、疳证、燥火、咳嗽和治法六字即平肝、补脾、泻心的学说,奠定了程康圃在中医儿科学上的学术地位。
      杨鹤龄,大埔人。生于1875年,卒于1954年,享年79岁。杨氏也是医学世家出身,祖辈儒而通医,于医学素有心得。其父杨继香,为省城各善堂及广东育婴堂医生。鹤龄自幼即随父研读医书,长大后在堂跟诊,年仅17岁,考取前清官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父逝世,32岁的杨鹤龄继任广州东山育婴堂儿科医生。育婴堂内收养婴幼共分七栅,其中一栅住危重患者,鹤龄把握病机,细心诊治,任职期内,积累了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民国初年育婴堂停办,杨氏乃于广州旧仓巷(现中山四路一内街)17号设“杨吉祥堂”,因医术精湛,名传遐迩,每日踵门求诊者甚多,悬壶50多年,活人无数。晚年将50年之儿科经验加以整理,写成《儿科经验述要》一书。这本书是杨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是儿科的重要书籍。
      岭南医学儿科,从刘昉形成到陈复正进一步发展,再到程康圃、杨鹤龄对岭南儿科理论的完善,近一千年的发展,一脉相承,奠定了岭南儿科在中医儿科学中的地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