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到了宋代,以灸法防病保健引起当时医家的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一套保健灸的方法。如具体操作上,出现多种灸法,包括单纯的艾炷灸 (将艾绒制作成园锥形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灸或隔姜、蒜片灸),薰灸法 (类似现代用艾条灸)等。还有一种鼠粪灸,如宋代《针灸资生经》一书提到:
“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保健灸的壮数 (指每次所用的艾炷的数量),一般认为与年龄有关,如“人至三十(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扁鹊心书》)。亦有如上所述,每季一灸的,壮数则可少至一壮。保健灸的选穴上,以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等穴最为常用。为了验证针灸保健的实际临床效果,一些医家还作了亲身试验。如宋代针灸名医王执中在其所著的《针灸资生经》一书申记述了自己灸气海穴提高身体素质的体会:“予旧多病,常恐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另如南宋医家窦材,自五十岁后“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扁鹊心书》)。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我国进入明清之后由于针法的崛起,灸法,特别是用灸法防病保健逐渐不被重视,至清末(1822年)道光皇帝废止宫廷针灸后,更成了旧日黄花,鲜为人知了。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国弃之若敝履的灸法保健,在东瀛却得到了发扬光大。据考证,公元514年,我国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550年,灸法又由朝鲜传人日本。在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育能力;三、四十岁,则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胄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除了足三里外还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前夕。实际上,采用灸疗法防病保健,在近现代仍然得到重视,如日本政府出于是军国主义目的,从1937年元旦起,曾掀起所谓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
面对21世纪,疾病谱的改变,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直线攀升,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的迅速增大,自我防病保健意识的增强,寻求一种效果可靠而又安全简便的防病保健之法已成人们的共同愿望。古老的灸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因为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灸法在调节人体平衡、提高免疫作用上有针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灸法与药物比,尚未发现它有毒副作用;与针剌相比,其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很低,后果很轻;最后,灸法的操作简便,适宜于自我操作或家庭应用。因此,它的重要价值正在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
(作者系中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