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漫话五味之起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饮食,人类的饮食,自人类一出现自然就有了。但是,调味却不是与饮食一同出现的,调味由实践到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类最初的饮食,与动物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在多数情况下,所维持的还是动物性的生活。进入

    饮食,人类的饮食,自人类一出现自然就有了。但是,调味却不是与饮食一同出现的,调味由实践到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类最初的饮食,与动物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在多数情况下,所维持的还是动物性的生活。进入火食阶段后,随着原始烹调技术的发展,也开始有了调味的实践。初级调味工艺,当是以一种具有某种特别滋味的食料,与另一种食料组配一起,达到变化和丰富滋味的目的。随着人类饮食的不断发展,夏、商以后人们已不满足于各种食物的自然原味,逐步发现了食物的滋味是可以甩呈味物质来调配的。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能分辨出一些呈味物质有不同的滋味。在饮馔中应用一些呈味物质作为调味用,从而调料也就随之出现了。

     

    随着盐作为第一种调味料的发现,调和五味的各种调睐料也逐渐被发现或者发明出来。关于“五味”的记载可以在先秦的烹饪古籍中找到。《吕氏春秋》就有“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之说。《世本》也有“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的记述。据《战国策·魏策》的记载,仪狄为夏禹时的人,以上两书显然是根据传说的记载。远在夏代初年的人们能不能辨别五味是有待于讨论,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见到的夏商时代的自然食物,还不能说五味的呈味物质都已齐备。

     

    到了西周以后,五味一词在古文献中才经常出现,可能这时人们能从呈味物质中分辨出各种味的区别,且大体上分为“五味”。那么,五味指的哪五种味呢?  《周礼·天官·疾医》中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醯、酒、饴、蜜、姜、盐(音古,颗盐)之属。”郑玄在这里说的“五味”,仅举出了一些呈味食物 (物质)的代表,而还不是五味,因为酒味是一种综合性的味而不是基本的味,饴和蜜又是相同的味。《周礼.天官。疡医》中说:“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成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礼记·礼运》中说:“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五味:酸、芾、辛、咸、甘也。”从以上引文看,我国传统的五味—酸、苦、辛、咸、甘都出现了。

     

      1调酸味

    梅:我国先民使用最早的酸味调料之一,首见于殷代。据《尚书,说命》:商王武丁盘庚迁殷后的第四代, (相当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和他的大臣傅说的对话有“若作和羹,尔维盐梅。”梅是青梅一类的果实,这类果实有极强的酸味汁液,浓缩后即成梅酱,酸有解腻及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在烹调中能使鱼肉的骨骼易于酥软。在荤腥鱼肉中调入梅汁或梅酱就会感到鲜美适口。梅是天然产物,人们在食用过程中最早用以调羹也是很自然的事。梅酱调味,周代以后一直沿用,如在《礼记·内则》中记述奴隶主贵族们的筵宴时。多次见有用“臆”,即梅酱的记载。梅酱作为酸料,一直为人们所用。至于用梅子渗入其他食品中以取其酸味则一直为现代人所利用。

     

      2调苦昧

    苦味调料,苦是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咸、酸、甜、苦之一。在天然食物中有不少是带苦,或苦味很重的。苦昧的自然食物并不都是不令人喜欢的,特别是在调味时,有苦味的成分。会使人有滋味丰厚的感觉。在《周礼·天官·食医》中讲到调味时即有“凡和…夏多苦。”在先秦文献中,尚未见以纯正的苦的呈味食物作为调料或人们经常性用的苦味调料。

     

      3调辛、香味

    辛:不是味觉,而是一些含有挥发性的成分的食物,对人的感觉有一种刺激。而这些刺激使人有特殊的兴奋和舒适的感觉。古人把它列为五味之一。在春秋以前,人们己把一些带有辛(刺激性成分)和香()的食物作为调料,以增进食物的风味,特别是在烹调肴馔中的除腥去膻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而且被人们所乐用,自然,一些植物辛香料也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但它们在入馔时,主要是起调味作用,因此,我们以之列入辛香料类,见于先秦文献中的如:椒(花椒)

    《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陆玑疏:。椒聊、聊、语助也”)。陈风·东门之木分]视尔如筏。贻我握椒。”《周颂·载芟》:“有椒其馨。”在春秋以前。椒已是相当普遍的香料。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有了更多的关于椒的记述。如《楚辞》中的《离骚》:“杂申椒与菌桂。”“怀椒糈而要之。”

     

      4调咸味

      盐:是咸味的呈昧物质,也是我国先民最先发现的呈味物质。在远古时期。人们已开始食盐。相传在夏禹时期已开拓盐田。教民制盐,盐的需要量和产量可能也有所增加。在商殷时代,盐己成为日常基本的调味料。《尚书·说命下》记载有:“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到周代,盐已成为人们日常用的必需品。周王室为了充分的供应,设置了管理和供应盐的官职。《周礼·天官·盐人》其职文说:“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宾客共其形盐、散起家。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盐。以待戒食。”文中说,“苦盐”是池盐,不需煮炼即可用,味极咸而苦。“散盐”是以海水晒煮而成,味略淡。“形盐”郑玄注:“盐之似虎形者。”“饴盐”也称戎盐。《神农本草经》说:“戎盐味咸,一名胡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绿城东南角。”当是我国北方地区所产的岩盐。可见,在周代我国所用之盐.也有海盐,池盐和岩盐。

     

      5调甘味(甜昧)

      饴:我国最早的甜味和甜食品是,也就是麦芽糖。我国在殷王武丁时期,已用蘖酿酒。蘖(发芽谷物)的糖化酶能把谷物中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把淀粉的水解液加以煮熬浓缩就成半固体和固体麦芽糖了。有可能在殷代。我国已有饴的生产,但最早的记载是见于《诗经·大雅·绵》:“周原月无月无,堇茶如饴。”大意是说,在肥沃的周原上,生长着的董和茶。象饴一样甜。《绵》是歌颂周之先世古公禀父时期的事,是西周时代的诗,说明那以前,饴也是一种常食品。春秋以后,饴已是各地普遍生产的食品,因此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饧、铺、饫馋(楚语)、馓 (稻米熬制)、饷(麦芽糖与豆瓣混制)等等。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饴的生产已是很普遍的。如《楚辞·招魂》中说:“米巨女(音巨女)蜜饵,有怅惶些。米举米女,《楚辞集注》认为是“环饼”。“饵,持黍为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