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气功”一词被广泛应用,现就我所知道和经历过的有关情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气功的历史可以上溯五千年以上或更久远,古代人把这种锻炼方法称之为导引、按跷、吐纳等,而不是气功。
文献中所见到的“气功”一词,最早是晋代许逊写的(《净明宗教录》,其中有“气功阐微”一节。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少林秘诀》和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武术汇宗》中都提到“气功”一词,但指的都是武术中一种习练内功的方法。在1929年张学良将军为张庆霖编著的《练气功秘诀》写的序文也提到:“气功大而御敌兴邦,小而强身健体,养生医病…”1934年杭州祥林医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气功治疗院的《气功治验录》两书中,“气功”一词开始与医疗保健联系在一起。由于这两本书印数较少,影响很小。这时的气功以调息、调意和站桩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四大方针。通过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气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1947年刘贵珍等同志到乡间借用民房,在没有医疗设备的条件下对气功进行挖掘、实验。
1948年,刘贵珍在当时的冀南行署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拜刘渡舟老先生为师学习内养功疗法,用气功疗法治好了自己的胃溃疡、肺结核、神经衰弱等疾病。为了继承中医气功疗法,20世纪50年代初,在唐山地区、市政府和有关医疗单位的关怀与支持下,组织医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原主任余怡倜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方石珊、唐山气功疗法实验小组主任刘贵珍、唐山工人医院副院长王锦溥等,开展了“气功疗法”的临床实验,并取得了初步实验成果。这种“不花钱、不费事,可以却病,可以强身……”(原中央内政部部长谢觉哉同志题词)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卫生部的重视,并就此进行了调研,同时,卫生部指示“要多次进行重复实验,确保疗效的可靠性”。在研究上报河北省政府及中央卫生部材料时,究竟是用“内养功”还是用“气功”呢,后经河北省卫生厅副厅长段慧轩(后任厅长)、中医专家黄月庭等有关专家研究,确定这种能治疗疾病的功法叫“气功”,并称其为“气功疗法”。
为什么用“气功”这个词?其原因如下:
1.“气功”一词虽不见《词典》((辞源》《辞海》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是一个口头传播和应用的大众词汇。
2.由于这种能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以锻炼呼吸为主,兼而有调身、调心内容,而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呼吸方法,所以就用了“气功疗法”的名称。
3.刘贵珍认为气功的“气”, 既包含了呼吸之气,也包含了元气、经气和自然之气。气功之“功”不仅包含了练功的功夫,也包含了通过练功所增强的各脏腑功能。
195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开院典礼上,为(《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脑炎》和(《气功疗法》等三个科研项目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说明政府正式承认了“气功疗法蔓的疗效,以后就逐步在全国推广开了。
1957年,刘贵珍所著《气功疗法实战》一书出版后,对国内外影响较大,使中国的传统医疗保健方的《体育辞典》、《词海》,1988年辞典》中都收人了“气动”这个词条。说明气功一词来源于中医文化,体育健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