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药膳学起源当令发展琐谈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灿烂辉煌,历史悠久,尤其是它珍贵的生命科学宝库,值得发掘发扬。人们常说以食物防治疾病,祖国医学称为“食物疗法”,药食同用,又称为“药膳疗法”。药膳起源于人类社会原始时期。古人从采集植物中,择其有

    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灿烂辉煌,历史悠久,尤其是它珍贵的生命科学宝库,值得发掘发扬。人们常说以食物防治疾病,祖国医学称为“食物疗法”,药食同用,又称为“药膳疗法”。药膳起源于人类社会原始时期。古人从采集植物中,择其有用的“百草”为食物。进入氏族公社后,弓箭等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丰富了食品生产和保管。《淮南子·修务训》里记载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商代伊尹的《汤液经》记载了烹饪法,制药疗疾。《吕氏春秋·本味篇》详介食物调味等内容,为药膳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代设置疡医、兽医、疾医、食医,明确规定了食医的职责。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为春秋战国期间的《黄帝内经》,其中有关食疗药膳学是这样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阐明食物膳食营养正常,能调养和促进人体健康。这种食养食疗,为后世开展药膳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汉代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不少食物也供药用,如红枣、桂圆、莲子、芡实、蜂蜜、淮山、赤小豆、麦芽、谷芽、百合等列为上品。东汉时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著名药食配合的著名方剂一直沿用到现在,如今,在美国、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家还研制成冲剂、胶囊、罐头。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述用紫菜、海带、海藻、昆布等物治瘿瘤病,成为缺碘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良方。

     

        唐代药王孙思邈十分倡导食疗养生,他所著《千金方》谓:“先命食以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的学生孟诜在继承师学基础上有所发挥,著成一本书叫《食疗本草》,载138种药膳方。孙氏在养老食疗方面列有17种,如“茯苓酥”、“杏仁酥”等蜚声中外,抗老益寿保健药膳。继后,唐朝昝殷著《食医心鉴》,列举211种药膳方,既是治疗性又是保健药膳。南唐陈土良编著《食性本草》又对药膳食疗学有所发挥。

     

        宋代药膳食疗学又有所进步。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记载28种疾病都有食治

    方法。《圣济总录》专设食治一门,共有30条,详述各病的食治方法。林洪著《山家清供》载各种食品102种,有荤有素,有茶点饮料、糕饼羹菜、粥饭果品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确是不但治病,且可赏心悦目,促进食欲。且本书所载都以食物为主,用于治病和养身,是真正的食疗学。元代邹铉著《寿亲养老新书》云:“牛乳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体强壮,润泽面目光悦,老不衰,故为人之常供之……“。宋代陈直对老年人的防病理论与方法,尤为倡导四时摄养与食物疗法,著成《养老奉亲书》,云:“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该书问世比西方老年病学专著早600多年。

     

        元代蒙族饮膳太医忽思慧,善用食疗药膳结合疗疾,重视实践,对各种营养性食物和补益药品,以及饮食卫生、食物中毒等,均有很深研究。所著《饮膳正要》收载药膳菜肴94种,汤类35种,抗老益寿药膳29方。为中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至今仍是药膳食疗学的重要参考书。

     

        明、清时代我国医学从理论到实践均发生巨大变化。如明代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谓:“凡伤寒饮食宜忌,……不欲食,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张氏所认识伤寒饮食宜忌,与现代医学传染性肠道疾病的禁忌和饮食调养相似。明代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大全》,书中收载有汤、菜、醪醴、醋、酱油、瓜果鱼肉、酥饼、蜜饯等品种。杰出药物学专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其中收载药粥40余种,药酒70多种。明代养生学家高濂著《遵生八笺》,其中收载很多粥、汤类药膳,对养生康复保健具有一定的贡献。

     

        清代温热病学说创专门传染病学科,对温疫热毒病耗竭元气,耗竭津液,入营动血所致血证,采用生藕汁、生梨汁、生荸荠汁等,生津救液,清热泻火,扶正祛邪,凉血止血,有良好功效。应用食疗药膳治疗瘟疫热病要数著名医家王孟英,所著《随息居饮食谱》书中就载方很多。王氏和叶天士、吴鞠通等名医均做出应用食疗药膳学的奉献,如今仍沿用有效。相继问世,对食疗药膳的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具有科学实用参考价值的专著,如费伯雄的《食鉴本草》、曹慈山的《老老恒言》、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篡》等,约有20多种。

     

        1949年新中国诞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事业有了翻天覆地变化。50-60年代在食疗药膳学推广普及方面做出较大贡献者,应该首推为中国南京药科大学一级教授叶桔泉所著《食物便方与中药》,如今乃受欢迎,所载多为家用性、服之有效的药膳疗法。

     

        由于历史原因,大陆与台湾隔绝40多年,大陆仍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一批台湾学者的药膳学著作,如台湾省许乔木著《中国药膳学》、欧阳英著《生机食疗实务大全》等书。1988年大陆与台湾以后开放书信往来,两岸得以在药膳学领域实现互相交流,学术争鸣。大陆一些学者亦在台湾省《东阳药刊杂志》、《明通医药杂志》、《新医药周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食疗药膳学术性和普及性文章。

     

        当跨入80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食品医药生产单位对食疗药膳研制开发形成热潮,如70年代“参芪鸡精”、“淮山粉”,80-90年代何任教授的“中华鳖精”,各省产品如“参芪燕窝精”、“核桃粉”、“栗子糕”、“莲子糕”、“草莓糕”、“人参软糖”、“康福乐”、“如薏晶”、“青梅果汁饮料”、“山楂冲剂”等不胜枚举,均为日常保健品,深受人民青睐。从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后期,许多烹饪食品学会创办《食品与健康杂志》、《中国食品》等杂志,发表和刊登一些食疗文章,为宣传食疗保健做了贡献。

     

        振兴食疗,繁荣药膳,使世界各国学者的积极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各国间交流,于1991年12月在榕城福州市举办“亚洲地区传统康复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收到数十篇,包括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等国家提供药膳食疗论文。

     

        药膳食疗在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得到不断发掘研究,教育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了百余部普及食疗的药膳书藉。如翁维健编著《药膳食谱集锦》、梁剑波编著《食物疗法》、彭铭泉编著《中国药膳》、张嘉俊编著《食物与治病》,这些书主要发掘整理千古食疗药膳文献。窦国祥著《饮食治疗指南》、叶锦先著《实用食物疗法》等,这些书主要为食物营养学、食物生物化学科学宣传普及保健知识,深受读者欢迎,为食疗药膳的科学普及确实做出了贡献。马文飞编著《健康与食物》所收集食物,对其来龙去脉典故以白话形式叙述,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并记述食物营养成份,性味功能,应用范围,不失为受读者欢迎的保健书。为食疗普及性做出不懈奋斗而努力奉献。全国各地医药院校相继成立“食疗药膳教研室”,为教学科研临床保健,有利于培养食疗药膳专业人才,为医疗保健机构输送“药膳人士”、“药膳师”,进一步培养中高级食疗药膳人才队伍迈出了重要一步。

     

        90年代由湖南中医学院、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创办的中国首家药食保健期刊,《药膳食疗》杂志和《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既面向人民保健防治疾病的宣传,又面向学术界,与各国学者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共同开展中医药膳食研究开辟了园地。

     

        2l世纪科学春天充满阳光,迎来了中华药膳食疗空前的大发展,尤其是2002年第一个国际药膳食疗学术团体(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会)在香港隆重成立,使药膳食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2002年第一届香港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亚洲各国的药膳食疗事业的蓬勃发展。2004年第二届国际东方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编委会,到会代表165名,收到学术论文 65篇。除中国学者代表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学术交流有深层次科学实验研究,对药膳食疗应用和开发研究做出有益贡献。会议评定了孟仲法等7位(其中一位为日本学者难波恒雄)为国际药膳食疗大师,谭兴贵等47位(其中日本学者3位,韩国学者1位,澳门特区2位,香港特区1位)评定为国际高级药膳食疗师。这对长期从事药膳食疗研究、教育、临床领域里卓有业绩的学者们授予国际学术界荣誉,极大地促进了专业研究热情。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食疗药膳领域里虽然开满了鲜花,结满了硕果,但仍留下许多尚未研究开发的课题。人民需要健康,珍惜爱护生命,成为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让食疗药膳保健治疗走进广大家庭,让科研成果丰收旺盛,繁荣药膳,繁荣食疗,使她为世界保民族人民服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