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为豆利.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经。具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咳嗽、心悸、脘腹虚痛、疮疡等症。
据考证,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该书未记载甘草的炮制方法。《金匮玉函经》中首先记载“炙焦为末,蜜丸”。以后的各类医药书籍中大多都有关于各种炮制方法的记载。综合而言不加辅料的有炙、炒、炮、煨;加辅料的制法有酒制、醋制、盐制、油制、蜜制、水制、胆汁制等方法。
l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
1.1炙法是最早的炮制方法,始载于汉《金匮玉函经》日:“炙焦为末,蜜丸“。此后许多文献还记述了炙法的不同要求。如宋《类证活人书》中日“炙徽赤, ”。明《普济方》日:“炙紫色”、“去皮炙”,清《类证治载》日“炙黑”等。
1.2炒法在汉《金匮要略方论》中最先记有“炒”。此后文献还记述了炒的不同要求。如宋《博济方》日:“炒存性”、“炒令黄”,金《儒门事亲》日:“ 、炒”;元《瑞竹堂经验方》日:“微炒”;清《霍乱论》曰:“去皮微炒”。
1.3炮法在唐《颅囟经》中见有“炮”的记载。之后,明《普济方》、《本单纲目》相继有“炮黄色”、先炮令内外赤黄用。 1.4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最先见有“煨”的记载。之后元《活幼心书》,清《医宗金鉴》均载“湿纸裹煨透”,《本草纲目拾遗》又进一步要求“一枝一中三线,纸包,水湿,火内煨熟”。 1.5 其他制法包括焙、烧、炮后焙、炒后炙。在宋《校正集验背疽方》中最先载有“去节去皮,细 焙”,“去节去皮炙黄焙”。之后,明《普济方》亦提到“捣焙、去渣”。宋《圣济总录》中见有“炮熟焙”的记载。在明《证治准绳》中见有“用湿纸裹煨,焙干为细末”。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微炒炙”。此外,在明《普济方》中尚见到“一分为三片,刀前者生,刀后者炙熟”的记载。
2加辅料的炮制方法
2.1 酒制
2.1.1 酒蒸在《雷公炮制论》中最早见有“凡使须在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劈作六、七片,使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暴干, 细。”此后明《本草乘雅半偈》亦有类似的记载。
2.1.2 酒炒在明《医宗必读》中见有“酒炒”的记载。此后清《叶天士秘方大全》中又进一步要求“加黄酒湿透,炒半黑”。
2.1.3 酒炙清《握灵本草》中见有“凡用须去头尾或酒炙或酥炙或长流水炙- ”的记载。
2.2醋制宋《苏沈良方》中见有“纸裹五、七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七遍”的记载。此后明《普济方》也云:“一半生用,一半纸裹五六重,醋浸透纸裹慢煨干。”
2.3 蜜制在唐《千金翼方》中最早见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记载。此后明《医学纲目》、《鲁府禁方》、清《医方集解》、《得配本草≯等都有蜜制的记载。有的文献尚载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蜜炒”,明《炮炙大法》日:用蜜水拌炒,“明《先醒斋广笔录》、清《成方切用》都提到“去皮蜜炙”。
此外,历代本草还有盐制、油制、水制、胆汁制、乌药汁制、沙炒、米炒、麸炒、姜汁炒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