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河间与易水学派的学术交流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派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吸取补充,二程虽然不同意张载以气为本的思想,又吸取了他的气质之性的观点;朱熹把张载的 “气一万殊”变为“理一分殊”;朱熹还不同意二程独以义理解《易》,而综合了周敦颐、邵雍象数之学等等。正象理学各派既有争论又有相互吸取补充一样,河间与易水两大学派的学术论争虽是针锋相对,但并非势不两立,在学术上也是相互吸收、相互融会。
张元素虽与刘完素学术思想有别,但在《医学启源》中吸收了《素问玄机原病式》的许多内容。因为河间的“六气病机学说”虽则论述四时六气,但更重要的是发明了脏腑内在六气的病机问题,所以“六气病机学说”实质上也包括了脏腑病机问题。同时,易水还采纳了河间著作中的“天地六位脏象”说,这更足以证实河间六气病机学说对易水的影响;朱丹溪也意识到刘完素的火热论和张从正的攻邪论都有不足之处,故此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相火论以作补正,强调内在火热化生而导致的病机病理变化,这是明显受到了易水的影响。在火热病的治疗上,也吸取了易水学派辨证用药的特点,弥补了刘完素偏于寒凉、张从正偏于攻下的不足。朱丹溪认为,正常情况下,男子十六而精通,六十四精绝,女子十四而经行,四十九经断,阴气之成只供三十年视听言动,就已先亏。而“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而不如意,怒火易炽”。总的趋势是“阴易乏,阳易亢”,因此“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他对于邪火亢盛、阴精不足的内伤火热证多用补阴降火之法以保护正气。
这种相互兼容的学术风气也影响到了金元以后的各派,正是由于各家各派各发明一途,才产生了明清之际曲意沟通诸家的新安医学派。新安医学派从汪机开始,以气血营卫立论,同时采纳东垣、丹溪之说。后来的程钟龄、吴谦等人则融会古今,使各家各派趋于综合。
4小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