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 1 《内经》、《本经》奠定药性理论基础《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计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

     

    1  《内经》、《本经》奠定药性理论基础《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计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外经》、《黄帝内经》),现仅存《黄帝内经》一家,由《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组成。它是古代医家总结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汇集而成,内容十分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摄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也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周易》讲阴阳,《洪范》论五行。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这原本是认识字宙的哲学思想,《内经》则用以阐发人体生理、病理、治则等,并对药物性质进行了初步归纳。把五味与五脏、五色、五臭等相配属,并用阴阳学说归纳了五味及其它性质。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阳为气,阴为味。”等等。还把药性与运气岁时、五方、五宜、五过相联,显示了更为复杂的层次.药物配伍有君臣佐使之分,五味组合有治六淫为病之别。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这些与药性理论相关的论说,对后世中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用药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序列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继陶隐居《本草经集注》之后,历代医家特别是主流本草,多效法其逐条注释、阐发,使中药药性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2《本草衍义》开始探讨药理,《伤寒明理论》释方阐药

        如果说自六朝经隋唐至宋时期本草学的发展,主要是药物品种的增多和治疗范围的扩大的话。那么宋辽夏金元时期本草学的发展,则主要是精炼药效。探讨药性理论。药物的气化学说、归经学说、升降浮沉学说等等。都是这段时间得到具体化、体系化的。

        将<内经>中的药性理论原则用于解释药效,北宋时寇宗爽《本草衍义》已有较多的应用。如桂枝条:“《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之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如半夏条:“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胜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愈。“黄连条:“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泻,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此言桂枝辛甘发散治风寒表虚证.半夏祛痰湿益脾进以治湿泻,黄连苦燥治初病气实热多血痢,开创了药性理论具体应用的先河。任应秋主编的 <中医各家学说>评其对本草理论的贡献是“分四性”、“辨五味”、“补十剂”等。所谓“分四性”是指《衍义》序列中提出“序列,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白鹅脂冷,不可言气冷也。况自有药性,则其四气,则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热凉配之……。”寇氏首先主张“气”、“性”分论,《圣济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气臭学说”,以补充性味学说的不足。如谓“阑草治脾瘅,其气足以除陈气。鲍鱼利肠中,其臭足以通瘀血也。凡此皆以气臭专达而不特用性味也。”今之芳香解表、化湿、开窍、辟秽等,皆气臭学说之余韵也。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运用《内经》、《本经》中的药性理论原则,结合方药,讨论七方、十剂、四气、五味、阴阳、君臣佐使变化,用于释方阐药,亦成为使药性理论具体化的先行者之一。如麻黄汤,成氏注曰:“《内经》日,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表,桂枝、杏仁,散寒下气。”又如桂枝汤,成氏注日:“桂枝辛热,用以为君,……是犹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也……。”由此可见,成氏以<内经>理论具体阐述方剂组成之理及药物作用机理之一斑。且方之有论,为方做解,亦从此为始。中药学、方剂学的发展至此为之一变。

    3金元诸家结合临床开创药性应用的先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主要是因为金元以后,中国医学史上的几个重要医学流派从南北两方崛起,北方是河问学派、易水学派,南方是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学术争鸣不仅促进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中药理论的发展。

     

        刘完素,字守真,约生于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金.河问(河北河间县)人,以探讨六淫为病,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证,名噪一时,为河间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是<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倡“六淫皆能化火”之说。以“火热”立论,主张寒凉清热泻火,制定了“通圣散”、“凉膈散”、“双解散”等著名方剂,对热病方治实以此始,故后有“外感宗仲景,热病用河问”之说,可以说亦是温病学派奠基人。火热为阳,亢盛之后,必伤阴精,故其说传之于朱震亨而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其论治多以补阴为主,开创了后世滋阴派的先河。震亨本草代表作是《本草衍义补遗》。略早朱震亨的张从正,宗河间阐发六气病机之旨,而有“风从火化,湿与燥兼”之说,认为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大倡汗、吐、下三法,一以攻伐去邪为宗,成为攻下派的开山,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是河间之学传之张从正,又有新的发展变化。刘完素的论药方式可见于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本草论》等。他吸收《素问》及王冰注文中的气味阴阳说,《圣济经》中《药理篇》的法象药理学说,以及金代以前的各种药性理论,增加药物例证,建立了以形色性味体为主干的药理学模式,使中医药理的理论原则与具体药物结合,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思辨理论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药性理论的发展,成为金元时期药理体系化的领路人,同时也带来了机械、刻板、程式化的弊端。具体见《素问病机·药略》书影: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人。以《内经》的理论为依据。兼收《中藏经》及钱乙“五脏辨证”理论,用脏腑寒热虚实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从病机探讨,到遣方用药。自成家法,为易水学派的鼻祖,足以与河间学派相媲美。其代表作是《医学启源》、《珍珠囊》等。他的药性理论.主要是进一步将时、卦、象与用药相连,以阐发气味厚薄,寒热升降,四时用药,五脏苦欲补泻用药等(见“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医学启源》155页)。并把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药性理论特点有五:1》用药本四时;2》建立了药物归经学说和引经体系;3)药性分阴阳,升降浮沉;4》精炼药物的主要功效;5》将人身法象与药物法象相联系。李时珍极赞其功,日:“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以下,一人而已。”其弟子李杲师承其学,又创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之论。以脾胃为元气之所出,相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因而发明升阳散火和甘温除热等用药法度,成为补土派的先师。其药学专著是《用药法象》。王好古之<汤液本草>则是集易水学派本草之大成者。之后私淑李杲补脾,兼及钱乙补肾,以脾肾并重而以脾为主的薛已,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以脾胃肾命共论元气之张介宾,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李中梓,重肾水命火说之赵献可,均源于易水学派之学,而发扬光大之。在遣方用药方面,亦多有卓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总之,受宋代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宋金元时期医家多以药材性状的形、色、气、味、体质为核心,结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气味升降之理,建立“法象药理”的理论模式。如宋徽宗赵佶《圣济经》卷九“药理篇”提出“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物物妙理,可得而推。”“天之所赋。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触类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腊雪凝至阴之气,可以治温。忍冬禀不凋之操,可以益寿……。”其后,刘河间<本草论》、张元素<医学启源>、李东垣<药类法象》等,亦均是此类药理模式的倡导者。这种药理思想的核心,是将药物的某些自然特征,作为产生药效的本源,并认定这些外观特征与内在药性药效之间,   存在可推知的对应关系。对此后世褒贬不一。但是,起码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对药物性能的研究,密切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药效的认识是正确的,是有实践依据的,其说理是对临床有效后的说理。二是从药物外观特征探讨药效也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以临床实践做试金石的。所以,明清医家,如贾所学《药品化义》、张志聪《本草崇原》、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等皆是此药理学的追随者。

     

        同时也应看到,药性理论的发展是伴随中医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河问学派以“火热”立论,就没有寒凉清热泻火;没有李杲对“少火生气”的新认识,就没有参芪等甘温益气;没有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就没有玄参的“滋阴降火”。没有明清时期兴起的所谓温病学派,就不能突破《伤寒论》辛温解表法,而创用辛凉解表、解表清里并施的治疗学说。没有温热病之热伤气阴。也就没有西洋参的清热益气生津。如此等等。

     

        此外,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认为:“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所蒸,英精之气味,……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自余顽石草木,则但气味洞达耳,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唯当退泄耳。凡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显然,文中的气味,是指食物和药物入腹后所产生的精微物质。水谷之精微所以养人之正气,药物之精微所以去人之病气,其体内过程也和现代认识十分接近。《圣济经》也认为:“物生之初,气基形立,而后性味出焉。审剂之初,专性味而失气体之求,是未尽阴阳之道焉。”吴茱萸上文之注文中说:“物之生,无不囿于形气也,然气基形立,必有温热凉寒之性,咸酸甘苦之味焉。然则形气者,性味之本,性味者,形气之未……”。此亦指出物质的气味,是四气五味等性能的物质基础,研究药物只满足于药性,不研究产生药性的物质基础是不够的。药物是性能的本源,性能是药物的表现。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梁          师:房景奎教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