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吴瑭,字鞠通,出生于江苏淮阴一个秀才家庭。19岁时,父亲因病早逝,吴鞠通“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于是他开始遍览方书,刻苦研读,弃举子之业,而专事方术,一读就是多年。他读起前朝吴又可的《温疫论》时注意到,在吴又可生活的晚明时期,战乱频繁,瘟疫流行,而大多医家还囿于伤寒之论,不能变通,而吴又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流行性瘟疫“是无形之戾气口鼻侵入人体而致”,是为中医传染病学奠基。这个早于西方200年的传染病学的发现,无疑刺激着吴鞠通,使他更加“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虽然他学业日精,但他处事却慎之又慎,一直未敢坐堂行医,出手治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十七年磨一剑”的吴鞠通“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在亲朋的鼓励下,施以名家叶天士奋力抢救之法,“六经辨证,三焦论治,卫气营血”,在改良牛黄清心丸基础上,研制成安宫牛黄丸等名药,一下子从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自此声名大振。
嘉庆一十八年(1813年),吴鞠通在他的好友汪廷珍(时任礼部尚书)的鼓励下,撰写的《温病条辨》得以刊刻问世,安宫牛黄丸也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宫”,指宫殿,君王居住在其中。如果用它来比喻人的脏器,那么心的作用即可被喻为“君”,而心包则可被喻为“宫”——“安宫”一词就由此而来。而牛黄则是这味药的君药(主药),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共由十一味中药材构成,组方严谨,200年来的临床疗效也验证了它的科学性。现在安宫牛黄丸作为中华名药不但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享誉海内外,可靠的疗效再创传奇。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位叫卢桂兰的妇女被压在废墟下好长时间,得救后,由于受伤感染,高烧昏迷几天不退。北京医疗队一位医生把安宫牛黄丸调成糊状,从卢桂兰的口中灌进去,两丸吃下后烧退了。这在当时被称为奇迹。
2004年冬,香港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不幸遭遇车祸,一直处于深度昏迷中,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回国,住进北京宣武医院。海若奇迹般地苏醒了,从国外医院诊断为终生植物人到逐步走向康复,这例严重脑外伤的治疗成功,也有安宫牛黄丸的功劳。正是由于安宫牛黄丸的神奇作用,海若女士所患虽非温病,但是由于严重的绿脓杆菌感染而出现的高热昏迷,正与温病邪陷心包相吻合,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如矢中的,所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