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出处方之后,病人就要拿着药方到药店去抓药。在中药店里,人们经常看到司药人员把方子放在柜台上,然后,手持戥子,按照处方中君臣佐使的不同,回身到药柜上一个个分开的小抽屉里去撮药。一般熟练的老药工,只要在小格子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斤两大多八九不离十。这种过硬的本领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撮药实践。
提起撮药,里面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唐代药王孙思邈,除深研医术、行医疗疾之外,还经常外出采药。他不畏艰险,无论深山老林、悬崖峭壁,还是河川峡谷,但凡有好药材,便会尽收囊中。由于所采药材很多,其性味、功用又各不相同,为便于分类放置,以免使用时相互混杂,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并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每当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这样既方便又易于区分,省去了许多麻烦。 、
一次,孙思邈外出行医,来到一个村落,忽听一阵狗叫,随后看见一位妇女躺在地上,小腿被狗咬伤,鲜血淋漓,嘴里不时发出“唉呀唉呀”痛苦的呻吟声。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取出一种药来,给她敷上,不一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便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其火速赶来的丈夫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跪地而拜,以谢药王的救治之恩。孙思邈就是这样一边采药,一边行医。他每次给病人诊完病,即从口袋里拿出药来,由于药物配伍无需很多,所以总是从小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由此便有了“撮药”一词。
此后,不少人开药店,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做成许多一格一格的小抽屉,有的小抽屉里再隔成三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不同的药材,并在小抽屉外面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防止混淆。时至今日,有的地方仍有“撮药”的叫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