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元代主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进攻江南重镇扬州府时突然得了急病,得病初期腹痛泻下,随后足冷麻木、步履艰难,后期下肢不能动弹,卧床不起。随军医生罗谦甫(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的学生)为忒木儿仔细诊脉后认为:大帅高龄体弱,常年疆场征战,朝暮行寒,饮食失节,此病属寒湿困于脾阳。罗谦甫认为当用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之法,遂以陈艾温灸腧穴。罗谦甫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上置艾绒温灸,以补下焦阳气,又在两膝的“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以解上逆的寒湿,引导阳气下行……经过用艾施治,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湿之方剂,没几天,忒木儿的病势好转,又经一段时间的陈艾灸,元帅恢复了健康,又能驰骋战场了。
针灸学认为,常灸足三里、气海、神阙等穴,有温阳培元、强壮体质、防病保健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法可以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中老年人即使无病,常用此灸法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李时珍在用艾上累积了两条宝贵经验,值得后人借鉴。李氏云:“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人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夹人袜内。”今有用艾叶制成的艾枕、艾袋和艾垫,将艾用于临床,也多见神效。
艾叶属菊科植物,生长于路旁、山沟、荒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艾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廉价的防病保健良药,俗话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选用三年的艾最好,这也是古人将艾称为“陈艾”的原因。针灸中的艾条就是以陈艾为主要原料,常用于灸治虚症、寒湿痛证等。.中医认为,艾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不过艾作外用更多些,除了针灸用艾外,民间常单独使用艾叶煎汤蒸洗,或将艾叶点燃作烟薰,可以治疗皮肤病,也可起到杀虫灭毒的效果。实验证明,艾叶气味清香,如用其水浸剂或艾叶油外涂皮肤或嗅鼻,除可抗菌、抗病毒外,还能起到平喘、镇咳、祛痰、消炎及抗过敏等功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