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散寒话荜茇
来源:家庭中医药 作者:范士忠 时间:2012-12-23 12:39:00
核心提示: 荜茇,又名毕驳,为胡椒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穗。有一种特异的香气,为温中散寒的特效药。
据传,唐朝有一则“献方得高官”的故事。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因饮食不节患上了气滞痢疾,卧床不起
荜茇,又名毕驳,为胡椒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穗。有一种特异的香气,为温中散寒的特效药。
据传,唐朝有一则“献方得高官”的故事。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因饮食不节患上了气滞痢疾,卧床不起。众御医绞尽脑汁,用尽药物都不见效。只好下诏求医,对能医好太宗疾患者给予重赏。当时朝中有个名叫张宝藏的人,也曾患过这种病,久治不愈。后来他使用了民间流传的一验方,即用牛奶半斤,煎煮荜茇三钱,空腹顿服,治好过自己的气滞痢疾。于是,他自荐来到皇宫,献出此方。太宗服后,药到病除,龙颜大悦,遂封张宝藏为“五品官”。谁知丞相魏徵却一直没有给办理。一个月过后,太宗再次旧病复发,仍按前法取效。这时太宗便问魏徵:“献方人有功,给他办理升官手续了吗?”魏徵搪塞说:“臣不知授他文官,还是武官?”太宗生气地说:“好了,你现在就给他升为文职三品官吧!担任鸿胪寺卿,管理朝廷祭仪工作。”谁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荜茇,竟然成了加官的敲门砖。
中医认为,荜茇性热味辛,入脾、胃、大肠经,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心腹冷痛、冷痢、阴疝、肠鸣泄泻、恶心呕吐等症。《本草拾遗》言其“温中下气,补腰脚,消食,除胃冷”,《海药本草》言其“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本草纲目》言其“治头痛、鼻渊、牙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从荜茇中提取的精油,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在民间常将荜茇用于食疗:
1.荜茇粥:取荜茇、肉桂、胡椒各5克,粳米150克。先将荜茇、肉桂、胡椒择净,研末备用:再将粳米熬成粥,待快熟时加入备用的药粉搅匀。空腹食用,每日1剂,连服3~5天。具有温中、补虚、散寒、益气、养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纳差食少、四肢不温、胃寒呕吐等症。
2.荜茇汤:取荜茇1 0克,羊肉500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沸后,放入荜茇及调味品,炖熟后加食盐服食。此汤能温阳散寒,对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畏冷肢寒、夜尿频多者颇为适宜。
注意:荜茇性味辛热,过食易损伤人体正气,故不能任意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凡属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应忌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