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杏林拾趣 > 正文
  • 中医传说:药葫芦、堂、杏林

  •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12 14:55:00
  • 核心提示:“药葫芦”许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

    “药葫芦”

    许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长安,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他的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

    “杏林”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赠送给某某中医师的锦旗或者匾上这么写着:“誉满杏林”或“杏林春满”,这是为何呢?《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了这个典故的来历:相传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五株,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数十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一担杏子换一担米,他得了米,就用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困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深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此后,那些类似董奉的医生也受到了此尊称,相沿至今,久传不衰。

    “堂”

    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它是出自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其人医术高明,深受百姓好评。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余,就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