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杏林拾趣 > 正文
  • 李中梓用“反治法”治病趣闻

  •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12 14:22:00
  • 核心提示: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寓居苏州较长。为明末一大医家。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民间流传着他为人治病的趣闻和轶事。相传,一次,一人患伤寒,病逾5日,泄泻不止,心中烦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寓居苏州较长。为明末一大医家。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民间流传着他为人治病的趣闻和轶事。

    相传,一次,一人患伤寒,病逾5日,泄泻不止,心中烦乱不安,两目上视,遍服诸止泻药皆不见效。病家请李中梓诊治。

    李诊脉后说,病人寸、关、尺三部脉沉而数,切按病人腹中有结粪,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治疗,且大黄量加倍使用。病人服泻药后,连续拉了2次,慢慢地泄泻便止住了,心中烦乱也渐渐消失。病人腹泻,医生止泻,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李中梓反而用泻药呢?

    原来,这种奇特的治法在中医学中叫做“反治法”。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便是反治法的具体应用。若此时止泻,积秽未去,病人更觉腹胀,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再如腹胀,最常见的原因为饮食过多引起,若给病人吃些消导药,排出腹内积气、食滞,腹胀便会减轻,这是常法。但腹胀若由于中气下陷所致,就不能用消导药,而要用补气升提药,这叫做“塞因塞用”。

    人们通常认为,中药煎好后,只须待其变温喝下即可。其实,服药大有文章,使用得法,常能增强疗效。

    又一次,李中梓遇上一位病人,这人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昏烦闷绝不时地要冷水喝,手扬足掷,一派热症表现。李中梓通过诊脉,发现其脉象洪大无邪,机丝线一般细,说:“其脉浮大沉小,这是阴证似阳的表现。”于是拟出一剂以温热药为主的助阳方剂。并告诉病家,煎好药放入井中,待其冰冷时再服。旁人疑惑不解:“病人一派热性症状,为何还要用温热药呢,这岂不是‘火上浇油’?”李中梓回答道:“这一派热证是阴盛至极造成的。烦躁面赤是假象,持脉重按细如丝线,可知病属寒性。既属寒证,故必须用附子、干姜等温热药来温补阳气。”又有人问:“那您为何又要将煎好的药放于井中呢?” 李中梓答道:“病人外热虽是假象,但这种情况下服湿热药易致呕吐,特别是热服或温服时更易发生。内寒证却非用热药不可,所以我把药放入井水中冰冷,达到热药凉服的目的。”旁人点头称是。

    果然,仅仅服药一剂后,病人狂躁即去,再服一剂,神清气爽而病愈。

    李中梓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豪》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这些书籍为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