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的故事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10:30:13
核心提示:第四部分理论
覃迅云
(接上期)关于痧症,一些古典医籍中屡有记载。如元代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是较早收录痧症病名的著作。《世医得效方.卷二》云:“发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烦乱,须臾能杀人。先浓煎艾汤试之,如吐即
第四部分理论
覃迅云
(接上期)关于痧症,一些古典医籍中屡有记载。如元代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是较早收录痧症病名的著作。《世医得效方.卷二》云:“发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烦乱,须臾能杀人。先浓煎艾汤试之,如吐即是。”书中还介绍了用苎麻刮痧法以及委中放血治疗法、盐汤探吐法等。(张氏医通)中将痧症亦称作“沙”症。最早的痧病专书,当属清代郭志邃的{痧胀玉衡)一书,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于是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分痧胀发蒙、痧胀要语、痧胀脉法、痧胀治例、痧胀备用方等,是一部较为系统的痧症专著。(痧症全书.卷中》有“血沫痧,胀闷废食……”、“羊毛痧,腹胀连背心或腰胯如芒刺痛……”、“羊筋痧,腹胀混身板痛……”等病症之,记载,此外还有红痧、冷痧、闷痧、烂喉丹痧、盘肠痧、绞肠痧、斑痧、落云痧、暑痧、黑痧、寒痧、呃逆痧、痧痢、痧疹、暗痧等,说明了痧病并非一个单种病,而是诸多病之总称,只不过其病因总由痧气引发罢了。中医学亦认为,痧症引起各种疾病时又可分阴阳之不同,痧分阴阳以症状及感邪不同而名。
《时病论,卷四》云:“阳痧,腹痛肢暖”,即热痧,又称温痧,指因痧毒蕴结,人于脾胃所致痧症兼见腹痛、手足温暖等症;“阴痧,腹痛肢冷”,即冷痧,又称寒痧,指因痧毒之气人肺胃,复感寒邪所致突发潮热:怕寒喜热.肢冷腹痛,指尖微冷等病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痧症的外延逐步有所扩大,总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 热性疫病:即指由于夏秋二季因感触秽浊不正之气(痧气)所致腹痛、吐泻一类的病症。表现为先发吐泻后见腹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后见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昏闷、痧涎胶结者,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闷痛能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者,从寒气郁为火毒痧发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中毒性菌痢等,有一定的传染性。故《急救痧症全集》卷上有“痧者,厉气也”,又称痧疫、痧秽、痧痢、痧张等。
〈上海中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