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的故事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10:30:13
核心提示:覃迅云
(接上期)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认识,瑶族先民是通过自身的感官,即眼、耳、鼻、口、身等器官的功能来实现的。他们通过口问、身试、眼看、耳听、鼻嗅,以从摸、视、听和嗅等方面获得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
覃迅云
(接上期)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认识,瑶族先民是通过自身的感官,即眼、耳、鼻、口、身等器官的功能来实现的。他们通过口问、身试、眼看、耳听、鼻嗅,以从摸、视、听和嗅等方面获得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一些特性,并经过归纳、整合,使外观之象与实体的变化内外相联系,然后将所取得的结果与实践再结合,验证其真伪,总结其规律。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瑶医认为人体整体与局部之间存在着互相包容的联系,即一方面整体统帅局部,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体某一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的反映。另一方面局部也反映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于每一局部,使每个局部都能体现整体,甚至体现其他的另外一个局部。换言之,就是人体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其他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他部分当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渗透。局部中包含整体,整体由局部组成,人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位都是整体的缩影,含有整体的信息,局部的病因可以导致整体的功能紊乱,整体的功能紊乱又可以导致局部的功能伤害。瑶医将机体局部与整体的这种关系,精辟地归纳为“百体相寓”,实际上这种“百体相寓”就是一种古老的“全息观念”。人体的某一部位器官都是人体多个部位的集中反映,在该部位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身体各部位的对应点,如人的瞳孔、鼻子、耳朵、舌头、手、足、掌等,都集中有整个人体的对应部位。例如瑶医的目诊,它是通过观察眼睛的各部位的形态、结构、颜色的微细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在这种特殊诊法中,瑶医认为,左眼上的各种信号反映身体左侧的疾病;右眼上的各种信号反映身体右侧的疾病,并形象地划分为多个区域与身体各部位相对应,凭此诊断全身疾病。另外,甲诊、手诊、面部诊、舌诊等也都体现了“百体相寓论”。
〈上海中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