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话花糕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10:30:13
核心提示: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处处忙”。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药用植物).将收获的新粮制成糗粉餐。带在身边到郊外登高一望,领略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色。因用米制成的干粮古代称为“糕”,恰恰又与登高谐音“糕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处处忙”。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药用植物).将收获的新粮制成糗粉餐。带在身边到郊外登高一望,领略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色。因用米制成的干粮古代称为“糕”,恰恰又与登高谐音“糕”、“高”象征成事皆高,“吃糕”也就被赋予“登高”的含意了。九月九日食用重阳糕也就成了传统的饮食习俗。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重阳糕的是汉代人的《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致死后,其使女贾佩兰离开皇宮嫁给了扶风地方的段儒为妻。她对别人讲起宫中的生活时,谈到宫中每年九月九日吃重阳糕,成为宫中定例。汉时认为.重阳料理是长寿食品。重阳糕便成为节日馈赠礼品。其制作也曰加精细,讲究外形。为了装饰.在黄米、糯米面为原米的糕上,加上红豆、红枣增添色彩。为了表示吉利,在重阳糕上再放几只面粉制的小鹿。取名为“食鹿高”。为了增加香味,在制做糕进加入蓬草.不仅浓香而且诱人食欲。唐代武则天每到重阳节命宫女采集白花和料捣碎制成花糕。到两宋时,重阳糕的制作在色、香、味、形几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如《东京梦华录》载,首都开封重阳节前,粉面蒸糕,糕上插有周边剪成美丽纹饰的彩旗。当时制作的狮蛮枣糕、菊糕还嵌满了栗子、银杏、松仁等,十分精细。《梦梁录》中也记有“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比簇.插小彩旗”的重阳糕。明清之际,北京的重阳糕统称为花糕,品种多样,有以江米或黄米捣制后加细果,制成两层不同的美丽花糕;也有以发面加油、糖、果料蒸成、烙成的,糕顶铺撒枣栗.插上各色纸彩旗.颇为精美。
清代宫廷视重阳节花糕为传统美食。自九月初一日起,宫中御膳房就开始准备做花糕的原料:糯米、粘黄米、粳米,要精心挑选.磨成面粉,再将辅料、红枣、核桃、松籽、瓜籽去皮核,苹果脯、山楂脯、青梅、瓜条等蜜饯果脯切成碎块。熬蜂蜜、炼奶油、猪油……九月初二日起开始使用不同熟制方法制成粘花糕、炉花糕、奶子花糕。每曰由皇帝分赐宫内妃嫔及大臣们食用,直到九月九日晚膳为止。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九月,弘历一行在口外木行围。虽然每日围猎忙于往返于围场与十三大帐之中。但膳单上海曰都有重阳花糕。不仅皇帝、皇太后每日食用花糕,后妃及大臣们也依例得到赏赐。原来,皇帝出巡在外,紫禁城内御膳房每隔3日派果报(送果食的驿使)送花糕一次。档案记载“九月初二日,皮库库使申福随果报发去,恭进皇太后花糕32块,鸡蛋松仁糕8块,奶油馅花糕8块,共装、柳箱。恭进万岁爷粘花糕64块,鸡蛋果馅糕、6块,奶油果馅花糕16块,猪油澄沙馅花糕、6块,奶油枣馅花糕16块.共装2柳箱,皇后与皇太后同行。”九月六日,又由果报发来恭进皇太后、皇帝、皇后的各式花糕,计128箱。九月初九日,果报又恭进皇太后各式花糕4箱,皇帝8箱,皇后8箱及妃、嫔、大臣们每人飞箱,其数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虽然清帝、后一行行围在外。传统的食重阳花糕习俗.是丝毫不能马虎的。
古代的重阳糕有花糕、菊糕、五色糕等多种叫法。重阳糕上插置小彩旗。重阳糕的品式很多,有夹以枣、栗、桃仁、青梅等果料的,也有放进猪肉、羊肉等肉米的。
重阳节也是菊花盛开、蟹脂填腹的时候.因此过重阳节又是古代文人雅士赏菊食蟹、聚会宴享的日子。所谓“无酒无菊不重阳,”人们过重阳节也要通过饮食来享受生活的欢愉。
《食疗与保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