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杏林拾趣 > 正文
  • 药锅的趣闻轶事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10:30:13
  • 核心提示:胡献国

    关于煎中药的药锅,有许多趣闻轶事。现介绍二则,以供玩赏。

    药锅称“急销”

    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就用药锅煎药,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人们服用草药直接放在口中咬嚼吞咽。这种
    胡献国
            关于煎中药的药锅,有许多趣闻轶事。现介绍二则,以供玩赏。
            药锅称“急销”
            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就用药锅煎药,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人们服用草药直接放在口中咬嚼吞咽。这种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卫生。口感不好,副作用也大。后来有了陶瓷器皿,人们才逐渐改用草药加水煎煮的方法。熬成汤液后服用。
            据《史记》载,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汤液。
            几千年来。煎药盛具也随着社会陶瓷业发展而发展,出现了体形各异、千姿百态的药锅、药罐等煎药用具。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台湾、粤东和闽南地区。人们则把药罐习称为“急销”。为什么把它叫成“急销”呢?还有一段传说。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间,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这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质量低劣,规格不一,以致影响药效,有时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昊本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双方都图个吉利。
            就这样,“急销”就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我国的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
            “偷”与“借”药锅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民间。有些人家一般不买药锅,认为买药锅会招来灾难疾病,所以常常借用或找其它东西代煎。
            在陕西旬阳一带就流行“偷药锅”的风俗。这个地方,如遇患病者需要煎药时。就不愿意向长久患病、备有药锅的人家去借,怕借药锅时连病也借来了。所以常常采用“偷”的办法,用完之后,再悄悄归还。丢了药锅的人家,不但不发怒,不追查,不寻找,反而心里高兴,喜形于色,认为药锅被人偷去,自己的病就快好了。如果药锅又送回来,反而觉得不愉快,不高兴。
            在山西晋南一带,药锅的使用有“只能借,不能还”的习俗。就是说,有药锅的人家,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不再使用药锅,别人可以借走使用,但不能再送回来。借用药锅的人家,煎完药后就把药锅放在自己家里,再等其它病家煎药时借走,这样药锅好象变成公用的。时间长了。也不知放在谁家里了。
            有的地方也有还药锅的习惯,但送回来时药锅里必须放几角钱或吃的东西。以表示谢意,报以吉利。
            在闽南地区,时至今日,仍有些经销陶制品的日杂行业。对药锅、药罐的进货收存不那么热心。因为当地人忌讳一个“药”字,总是把药汤说成是“茶”。所以,过去的医药商店、诊所、医院专门有煎熬中药的经营项目,倒也方便了群众,亦可谓一方风土俗情吧。
    《养生月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