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王大纶,字怡冈,崇川(江苏南通市崇川区)人,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年间的医家。其家九代业医,对内科、外科、儿科均有研究,尤擅儿科。撰有《 婴童类萃》《外科经验诸方》《痘痧心法》三部医籍。《婴童类萃》目前仅存上海中
王大纶,字怡冈,崇川(江苏南通市崇川区)人,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年间的医家。其家九代业医,对内科、外科、儿科均有研究,尤擅儿科。撰有《 婴童类萃》《外科经验诸方》《痘痧心法》三部医籍。《婴童类萃》目前仅存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明代天启二年壬戌(1622)刻本,以及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外科经验诸方》有日本文库收藏的江户中期抄本, 《痘痧心法》未见传本。王氏在中医儿科、外科方面造诣颇深,多有建树,值得考探。
一、王大纶生平
王大纶生平线索,目前唯有从所著《婴童类萃》中求得。查阅《 婴童类萃》明代天启二年壬戌(1622)刻本,发现每卷卷首下均题有“崇川王大纶怡冈著,郡人马应鸾凡卿父校”。可知王大纶,字怡冈,崇川人,与马应鸾为同乡。崇川即今江苏南通市崇川区,因此王大纶当为江苏南通人。从明代通州府志可知马应鸾为万历诸生,可证王大纶亦当为万历年间人士。而 《婴童类萃》卷尾有“天启二年菊月怡冈王大纶跋”,可知 《婴童类萃》是王大纶自己作跋,成书于明代天启二年,即1622年,由此推知王大纶当为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年间的医家。后跋有云:“余家世业岐黄迄今九叶矣,祖孙父子相授受,不啻三折肱。其间大小方脉,多所研究,而允于幼科为专门。”可知王大纶家族世代业医,祖孙父子相授已有九代,承受家学,对内科、外科、儿科均有研究,尤专儿科。后跋还日:“纶潜心觅古,凝志探今,备考先贤之论,附察有验之方,积以岁月,汇成斯帙。一日痘痧心法;一日婴童类萃;续以外科经验诸方,总名日王氏家抄。”可知王大纶著有《痘痧心法》《 婴童类萃》和《外科经验诸方》三部医籍,总称王氏家抄。查阅马继兴《海外收藏古代中医文献研究》载有日本江户中期抄本《外科纂要》三卷,又名 《外科纂要经验良方》,明•王大纶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当为《 外科经验诸方》。另外《痘痧心法》一书,现国内外均未见传本。
二、王大纶学术
王大纶的学术成就也唯有从《婴童类萃》中考探,综合分析主要体现以下五方面。
1.明确儿童年龄分期
王大纶承继《 内经》理论,据儿童生理、病理,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月内为襁褓,至1岁为婴,3岁为孩,7岁龆,8岁龀,10岁为稚子,16岁为童。而现代儿童年龄分期:胎儿期(受孕至分娩出生)、新生儿期(分娩断脐至出生后28天)、婴儿期(28天一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5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女孩12一18周岁,男孩
13.20周岁)。两相比较,相差无几。
2.明确颅囟诊断指标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颅囟经》提出:“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日泥垣,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是知慎于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已知脑髓之重要,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肾虚则髓脑失充,不能上荣于颅囟,致颅囟病变。王大纶据此,清晰认识颅囟能诊小儿先天禀赋及脏腑功能,指出“未周之儿,颅囟坚合,睛黑神清,口方背浓,骨粗臀满,脐深肚软,茎小卵大,齿细发润,声洪睡稳,此乃受气得全者。如二三岁,其囟尚大解开,齿发未生,手脚挛缩,膝如鹤节;或五六岁,尚不能行,身体手足瘦瘠者,此皆受气不足故也。”强调望颅囟是小儿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成“颅囟要略”:“颅囟青筋,腺虚不荣;颅囟常陷,渭泻无停;颅囟虚软,癫痫不免;颅囟扁阔,暴泻易脱;颅囟肿起,风痰不已;颅囟久冷,吐泻青青;颅囟歪长,风作即亡;颅囟连额,惊风易得;颅囟未充,怕热怕风;颅囟缓收,胎气不周;颅囟动数,神气昏弱;颅囟宽大,受疾恐害;颅囟未合,筋骨软弱。 明确颅囟诊断指标。
3.提出“五经统论”
宋代钱乙提出儿科五脏辨证理论,即把儿科疾病证候分别归属五脏,以寒热虚实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以五行生克阐述五脏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五脏补泻诸方为治疗基本方剂。王大纶发展此理论,提出“五经统论”:首先叙述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行生克关系,次分脏病、脏实、脏虚及脏绝各证而列之,最后言其主脉与病脉,由此决定辨证用药。如“肝脏”:“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在时为春。肾水为母,心火为子。主筋,主藏魂。其声呼,其液泣,其味酸。上应眼,外应爪甲,其色青,欲如青玉之光泽,不欲如蓝。肝主风,风喜伤肝,病主惊风。急怒气逆则伤肝气。痘主水泡。燥气盛则病。面白则逆(金邪尅木也。)肝病:面青筋急,多怒目痛,自闭不欲见人,脐左动气。肝实:目赤,多怒,头眩,引胁痛,连小腹之下。肝虚:目昏,胸痛,筋缩拘挛,恐惧如人将捕。肝绝:唇反腮青,四肢多汗,多泣,舌卷囊缩。当春之脉则弦缓而长,为善,旺春七十二日。贼脉浮涩而短,(金尅木。)危脉弦如弓弦,无胃气死。”其他四脏也同理。
4.调理脾胃为儿科王道
王大纶继承钱乙“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观点,以及万全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的观点,提出“脾胃者,五脏之根本;饮食者,性命之大原。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诚有旨哉!所谓脾胃健,则诸病悉安;脾胃弱,则诸疾蜂起。”并运用于分析病证,如辨析霍乱的病因病机为“胃气虚弱,内伤饮食,外感寒邪”;小儿疳证皆由饮食所伤,脾胃受伤者多;慢惊风多由脾胃虚弱,元气虚极所致;黄疸皆由脾胃饮食过伤所致等。治疗常用治脾胃不和的加味平胃散,“随机应变于无穷也”,“济人无有不效”。
5.临证多配外敷和灸法
隋唐以降,儿科治疗除了内服药外,外敷和灸法也是主要治法。如《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均重视灸法。王大纶继承该思想,临证多配外敷和灸法。如治疗心腹痛,除内服“指迷七气汤”“匀气散”“三棱丸”等外,再配“贴痞灵应膏”“贴痞膏”“琥珀膏”“贴诸痞癥瘕血块”“熨痞法”外敷患处,同时还配灸法,中脘穴、章门穴各灸五壮,脾俞穴灸七壮。治疗水肿,配“敷脐膏”外敷。脐风撮口,承浆穴、颊车穴各灸三壮;慢惊,尺泽穴、百会穴、太冲穴各灸三壮;泻痢日久,关元穴、鸠尾穴各灸三壮。尤其是惊风二十四图,附图详细说明每种惊风的施灸穴位及壮数。
由上可见,王大纶在儿科治疗方面颇为独特,值得现代儿科医生借鉴。
三、《婴童类萃》版本
《婴童类萃》初刻本为明代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刻本,此后再未刊刻,直至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刻本现唯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铅印本前言未提及所据何种版本,从内容比对看,所据版本当为天启二年刻本。该刻本分三卷,大开本,有目录,线装。每卷封面封底均为深蓝色硬质纸张,封面左侧贴有长方形黄色书签,竖排印有“婴童类萃”字样。正文版面为乌丝栏,每页10行,版心为单鱼尾,上为目录或卷数,下为页数。卷一首页,开始即为《婴童类萃》目录,右侧下部钤有两枚印章,一枚方形阴文篆书,一枚长方形阳文篆书,字迹不清。整部书页完整、清洁,但有部分虫蛀、残破,多处字迹漫漶不清。纸张略显暗黄色,内层衬纸洁白,当是重新修补,为金镶玉装。
四、《婴童类萃》综合评述
《婴童类萃》一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调护法则和惊风证治,在凡例之后论小儿初受气论、受胎论、颅囟要略、慎护论、调理五法、变蒸论、惊风二十四图、急慢惊风论等。中卷主述小儿常见病、热性病、急性病证治,集有痫证论、伤寒论、咳嗽论、喘论、呕吐论、霍乱论、泄泻论、痢疾论、失血论、疟疾论、积热论等疾病论。下卷主述小儿慢性病、脾胃病及生长发育性疾病证治,集有五疳论、心腹痛论、水肿论、黄疸论、盗汗自汗论、脾胃论、疝气偏坠论、遗溺论、解颅论、语迟、行迟、齿迟论、龟胸、龟背论等病证论。
《婴童类萃》理论丰富,内容翔实,所论病证理、法、方、药俱全,可谓中医儿科不刊之作。纵览全书,有四方面特点:
其一,歌诀丰富。以四言、五言、七言形式,将小儿生理、护理、诊脉等内容编成诗歌辞赋,方便记忆。如“护持歌”:“养子须调护,看承莫纵驰。乳多终损胃,食壅则伤脾。衾厚非为益,衣单正所益。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即使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
其二,重视治疗惊风。,提出“幼科诸证,治惊最难。大率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睡惊丸、利惊丸、利惊丹俱皆良剂。痰甚,玉芝丸、白玉饼、牛黄八宝散、牛黄丸、蝎梢饼皆治惊之要药。审证而投,无有不效。”以大量篇幅论治惊风。
其三,图文并茂。绘制五十余幅插图,内容精详,阐释清晰,图绘清楚,一目了然。
其四,用药中病即止。特别注意药性药量,从不乱投,指出“凡用药当从王道之剂,即有偶尔不效,不至伤人。若附子、蜈蚣、全蝎诸有毒之药,不可浪用。药不投证,害儿不浅。如慢惊、诸药不效,不得已而用之,亦当斟酌,中病则已”。这些观点、内容对现代临床依然有指导意义。
以往历代医家对 《婴童类萃》未给予足够重视,未明其价值,难觅书评,故而流传不广,影响不大。今后将随着它的价值发现,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势必发挥更大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