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由清代著名的养生学家和文学家曹庭栋所著,该书汇集众说,沉研精理,较之‘前代,多有建树。
曹庭栋,字楷人,号六圃,自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人,工诗善画,著作颇丰,尤精养生之学,于乾隆三十八年,参考历代书籍307种,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写成《老老恒言》一书。
曹氏认为养生之道,慎起居,节饮食,浅近易行。该书共5卷,42篇,涉及老年养生的各个方面,前4卷主要论述老年人饮食起居等目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第5卷为粥谱,列有煮粥方一百种,既可调养,又能疗疾,颇切实用,对中国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营庭栋认为人的生活起居应顺应四季特点,做到“阴阳具不可违时”,不应贪求一时舒适。他重视四时,却又不拘于四时,贯彻“道贵自然”的基本精神,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应日常生活习惯,把养生实践寓于日生活起居琐事之中。
曹庭栋十分推崇食淡粥,认为淡粥极有益于人体健康,但若杂以他味,就会因失于清淡而失去其养生的作用,与寻常饮食无二。《老老恒言-卷一.晨兴》云:“每目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出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他还注重以粥养胃:“粥能益入,老年尤宜。”尤其是“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曹庭栋特于书末专列上、中、下三品粥方100种,皆为清淡补益之品,有些又兼具祛邪之功。
受到道家的影响,曹庭栋还十分重视养静的重要性,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又云:“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但是曹庭栋所言之“静”,不是普通意义的“静”,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他反对完全消极的无为,强调动静都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曹庭栋还受到孔子“老年入戒之在得”思想的影响,劝戒老年入不要贪财、利、名、欲,应清心寡欲,安身立命,以终天年。认为“食取称意,衣取称体,即是养生之妙药。”老年人更应看淡身外之物,“勿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