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舌诊成为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内经》中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汉唐时代张仲景创造了“舌苔”一词,并确立舌诊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诸病源候论》、《干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也提到了舌诊的内容,钱乙首创了“舒舌”和“弄舌”的名称。上述文献对舌诊的论述都较为分散,而成书于元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一书则对舌诊进行了专门论述,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
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敖氏所撰,计有l2幅彩色舌图。作者名字与原撰年代不详。另一部分为元代的杜本(清碧)所增补,计24幅图。两者相合,总计36幅彩色舌图。由杜本提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明朝著名医家薛己将杜清碧增补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收入《薛氏医案》,《敖氏伤寒金镜录》方能借以广为流传。薛己对该书曾作如下评论:过去有本书叫《敖氏金镜录》,专门以舌色来诊病,书中既画了各种舌色的状况,又详细地写出了各种舌色所主的病证,然后再分别记述它们的方药。医生只要一翻这本书就一目了然,清清爽爽。虽然比不上张伸景写的书,但十分合乎张仲景的道理。可真是既深奥而又通俗,既合乎实用而又简明。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难去考证《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作者是谁,只知道他是一个姓敖的无名英雄,出身、籍贯等均无记载。但是作为第一步舌诊专著,靠后世杜清碧和薛己的记载得以流传于后世,供后人学习研究,已属不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