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黄帝内经》平人撮要

  •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作者:杨阳 时间:2009-09-25 07:57:00
  • 核心提示:  平,普通、均平、齐一、标准之意。诊病首先必须把收集到的病人的各种状态与正常人进行比较,异于常人之处即为病态,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平,普通、均平、齐一、标准之意。诊病首先必须把收集到的病人的各种状态与正常人进行比较,异于常人之处即为病态,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可见作为医生,平人的标准是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平人的内容。笔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人生长之平,色脉之平,解剖之平,气血之平,脏腑之平。

      1  生长之平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生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阐述了人的生理、生殖功能盛衰变化的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女子七岁,男子八岁为一阶段,论述了从一七、一八至七七、八八的生长过程,指出天癸与生殖的关系及肾气对人体生长衰老生殖的影响。“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而《灵枢·天年论》则以十年为一阶段论述了人从生长壮老亡各阶段的生理特点。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从中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人体生长壮老亡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为各阶段平人制定了标准,也为中医各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2色脉之平

      色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五藏生成》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张介宾注:“因脉以知其内,因色以察于外,脉色明则参合无遗,内外明则表里具见,斯可万全无失矣” 。《黄帝内经》时期对于疾病的诊断较为重视色脉诊,并对此作出大量的论述。

      2.1  色之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其应四时……其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应四时……”。说明色与五方五脏四时的关系,这里的五色虽各有不同,但皆为平色,斟口《灵枢·五色》所说:“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张介宾注日:“色者,言正色也,正色凡五,皆宜端满,端谓无邪,满谓充足,有别乡者,言方位时日各有所主之正向也”…。五色含蓄、明润而有光泽及应方位、时日则为五色之平色,这些都为中医色诊提供了诊断标准。由于轻微的病邪侵入人体即可引起色的细微变化,即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因此,医生掌握人体五色之平,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2.2脉之平

      脉诊是医生以手指的触觉了解脉形和脉节律的变化,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参合其它诊法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脉诊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式,因其反映客观,故为各代医家所重视。

      2.2.1脉形之平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的脉象应于四时、五脏。《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春胃微弦日平,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无胃日死……”、“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圩,日心平……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日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素问·玉机真藏论》也说“春脉者,肝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日弦,反此者病……夏脉者,心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日钩,反此者病……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黄帝内经》形象的比喻四时五脏’的平脉,即春脉微弦而缓,若风吹柳梢,抑扬宛转。夏脉微洪而缓,若活火烹茶,薰灼舒徐。秋脉微毛而缓,若拣金砂砾,渐次披搜。冬脉微石而缓,若水泽腹坚,徐形绉透。说明胃气充足的平脉应具有从容和缓之象。因此,脉象的胃气有无,对判断病人正气盛衰,疾病之转归有着重要意义。

      2.2.2脉节律之平

      脉节律的不同反应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关于平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一息脉来五至为人之平脉,医者不病,故以其呼吸与病人脉律相对以调诊,这在没有简易钟表的《黄帝内经》时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测候脉率的方法。

      3解剖之平

      对于任何医学解剖都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基础,《黄帝内经》对于解剖进行较早的研究并记录了大量的资料,《灵枢·骨度》说:“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可见《黄帝内经》及其早期的医师根据大量国人身高的观察,规定了身高标准,并以此确定了相应的同身尺寸。

      《黄帝内经》还叙述了人体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长度。《灵枢·脉度论》指出“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对于人体消化道的解剖,《灵枢·肠胃论》、《灵枢·平人绝谷论》均有相应论述。《灵枢·肠胃论》说:“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指出了人体从口至消化道的解剖、长度、宽度、周长、重量和容量。从以上《黄帝内经》对骨、脉、肠、胃解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虽古时的计量单位与现代的单位有所不同,但其相对比例与现代解剖学比例颇为相近,这说明《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对于人体进行了比较广泛而客观的解剖和测量,并制定了人体解剖的标准,这为中医的解剖学及针灸定位学发展提供了客观标准。

      4气血之平

      中医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认为万物皆为气所组成,并将气分为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说明阴阳二气的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亦由自然界之阴阳二气所化,故其亦应于天地。而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调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即气血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子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平人的标准是阴阳二气调和,气血匀平,而阴阳二气偏盛偏衰,气血不调则为病,故《黄帝内经》这一观点的提出为中医治病的纲领提供了依据,即“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也。

      5脏腑之平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内及六腑,外联五体诸窍的有机整体。精神血气魂魄藏于五脏,精神气血和则五脏和,五脏和是谓平人。《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者身之强也”,论述了五脏的重要性。《灵枢·本藏》日:“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6结论   

      《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提出先知其常而后知病,并制定中医的人体各部客观化标准,为中医学标准化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笔者希望通过对《黄帝内经》平人内容的整理与研究,为现代中医学人体标准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从而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