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著。书中将《内经》的主要内容以解释答疑的方式编写而成。《内经》中虽有脏腑的原穴之说,但却无原气之名。“原气”论首见于《难经》,自此以后,历代医学家虽然对“原气”一词的认识有所差异,但“原气”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此试将肤浅认识略述之。
1原气的形成、布散及留止
1.1原气是肾间之气《难经》论述原气,常与肾、命门同时论述。《难经·八难》云:“所谓生气之原者,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日原。”根据《难经》论述并结合临床实际意义,应该认为原气即是肾间动气,生命之所系,是十二经之根本。而《难经·三十六难》又日:“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灵枢·本神》日:“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与神比较,精为阴,神为阳。精与神舍于命门,为原气之所系,故原气有阴阳之气,肾精内有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肾气。可见原气应当指肾间阴阳之气,符合临床实际。
1.2原气通过三焦布散《难经·六十六难》日:‘‘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又《难经‘三十一难》日:“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三焦三部同源于腹内,其气升降运动,经历五脏六腑,主通行原气,原气为三焦之别号,而三焦为原气之别使。《难经注疏》云:三焦乃 tt骨肉藏府之会”《类经》:“气之出入通道”。因此肾间动气自命门生发之后,通过三焦的布散而将原气散布到脏腑及十二经脉之中。亦如《中藏经》所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日中清之腑,总令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1.3脏腑原气留止之处为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之处。原气自命门发生之后,通过原气一三焦一五脏六腑一原穴这一路线完成的,原穴是反映脏腑原气盛衰的一个重要穴位。如果由于疾病或某种损伤因素,直接损伤原气或通过五脏系统病变而导致原气损耗,则预示着人体根本性的病理损伤,其病变范围可涉及三焦、五脏六腑,病变层次深达肾系统之命门,临床表现往往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因此,《难经》关于原气一三焦一五脏六腑一原穴的理论对指导临床具有现实意义的。
2原穴理论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篇中只记载了十一条经脉原穴的名称和位置。《难经》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如《难经六十六难》日:“…少阴之原,出于兑骨。”兑骨即掌后锐骨,也就是神门穴。这一观点后来被西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所证实,至此,十二经脉每条经的原穴正式确定并得到完善。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以输为原”。《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日原。”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故于输穴之外置一原穴。这样就是阴经的输穴与原穴是一穴,阳经则输穴与原穴分立。因此《难经》在首创原气论的同时完善和发展了原穴理论,为输穴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原气与奇经的关系
原气与奇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功能上,尤其是督任冲与原气关系密切。平时所谓的一源三歧即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而督脉亦“起于肾下胞中”,即均起于丹田。除了督、任、冲外,带脉过脐旁两侧,而与丹田接近;阴维则“人小腹”;阴蹯则“入阴上”亦离丹田不远。有学者指出原气起源、聚藏于丹田,因此原气与奇经有很大的关系。
在生长发育方面,人在胚胎中原气通过督、任二脉而生全身。在生殖方面,原气所聚之处的丹田,是男精室女胞宫所在,故“冲任之脉盛于此”,“男精女血,皆存于此”。同时整个生命过程中,原气都与冲脉有着紧密的联系。《素问·痿论》云:冲脉“主渗灌溪谷”,也就是原气通过冲脉的涵蓄和升运对全身络脉发挥荣养作用。
此外还可以提出,带脉约束下焦的功能失常,二维在下元亏虚时产生病候,都与原气不足有一定关系。二蹁之为病,往往出现痫疾搐搦之症,常宜于河车以取效,提示在二蹯的功能中,先天原气也居重要地位。因此原气与奇经在部位、功能上相关,对我们在临床上有所帮助。
4原气与脐
《难经·十六难》日:“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结,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晚。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其内证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由此可见脐中及上下左右分别对应脾心肾肝肺,在哪个部位出现动气,按之有压痛,可以确定相对应的五脏有病,而脐下是肾问动气,即原气的所在,根据原气一三焦一五脏六腑的理论,可知脐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可以通过脐调节气机来达到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目的。又知在胎儿形成过程中,胎儿通过脐带吸收营养物质,以达到生长的目的。若人体有病也可通过脐吸收药物来治疗疾病。通过《难经·十六难》的论述,并结合阴阳五行,可以将脐看作一个太极八卦。
根据水火既济理论,水与或正常运行是火降水升,而维持火降水升循环往复的过程应该靠中间能土,土正好对应人体五脏六腑的脾胃,因此治疗水火不相济的疾病,可以通过调理土的方法,如口腔溃疡(俗称上火),笔者认为原气化火上行所致,之所以有诸多的口腔溃疡是复发性的,正是因为土不能维持原气的正常运行,使火降水升的水火既济状态,由此看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通过调理土即脾胃的方法治疗。只有原气的运行达到水火既济一火降水升的状态,口腔溃疡才不会复发。同样有医者利用肉桂贴脐的方法治疗“上火”,正是对这一理论的证实。脐可以反映五脏病候,当然也可以治疗五脏的病候,正因如此现在脐疗正成为热门话题。
5原气论临床应用
原气为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为肾间阴阳之气,因肾为先天之本,故原气为先天之气。因此单用补助气分之药,不能有益于原气。若遇原气之衰惫者,宜保护以收涩之品,以助其吸摄之力,再以补气药为辅药方可挽回。救原气将脱,张锡纯用药以收敛药为主,像山萸肉、龙骨、牡蛎之类,而以补气药辅之。其上脱者,宜辅以人参、赭石;若下脱者,宜辅以人参、黄芪。此乃救急之法。而诸多补养药与原气(元气)有关,如人参大补元气;山药则“大滋真阴,大固元气”。鹿茸“益元气,助精血”;杜仲则“全以元气为本,益元阳致津液”;熟地滋培肾阴,而“专补肾中元气”;紫石英“大为人身真元之助”。
元气为肾间之气,补肾助命,益精养血之品往往有助元气。其中如枸杞子“补益元阴”,菟丝子“益肾气,助筋脉”。黄芪之补气固卫,当归补气生精等都是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难经》原气论的创立,为后世医家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并且对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