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探讨

  • 来源:《中国医导报》 作者:王峰 时间:2007-12-20 14:05:10
  • 核心提示:血脉循环理论在《内经》的描述为:“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这一理论未见专篇论述,以至于历版中医高教统编教材也没有具体论及。为此笔者思考一个问题,中医理论中有没有西医血液循环理

    血脉循环理论在《内经》的描述为: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这一理论未见专篇论述,以至于历版中医高教统编教材也没有具体论及。为此笔者思考一个问题,中医理论中有没有西医血液循环理论相似的理论?中医学对西医学液循环理论是怎样诠释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内经》中血脉循环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提出血脉循环理论架构,为创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做一些理论性的探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之。

    1  心脏是血脉循环的中心

    11  认识了心脏的跳动则是找到了血脉循环的动力源  在《内经》中已有对心脏跳动的描述。《灵枢·口问》“……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摇:《说文解字》摇:动也。其意是指心脏跳动带动了五脏六腑皆动,也感应着或带动着宗脉的跳动。《灵枢·动输》:独动不休。除《内经》的记述外,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查到对心脏跳动的相关描述。如《荀子·解薮》: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管子·内业》:“凡心之刑(通形)。自充自盈,自生自成,……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史记·苏秦传》:心摇摇如悬旌,无所终薄(通博)”。从《内经》及其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已经认识到心脏是跳动的,这种心脏的跳动具有自动性,节律性,永恒性,并具体观察到心脏在跳动时处于自充自盈一来一逝的收缩舒张交替状态。这种收缩状态既是《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的描述。一个字则概括了心脏跳动时的收缩状态。对字的理解,《说文解字》:充:长也;高也。《经籍纂诂》:充:满也;实也;盈也。从字的涵义来看,只有心脏具有自动的、有节律的跳动才能使血液在血脉中得到充盈,血液在血脉中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动。所以心脏跳动的自动性、节律性特点,正是血脉循环的动力源。

    12  认识了心脏与血脉的连接则找到了血脉循环的道路  《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的论述正是对以心脏为中心的血脉连接的结构理论的表述。确定血脉与心脏的连接,既符合解剖学的理论也是确定血脉循环理论的必要条件。

    2  血脉是血脉循环的通道

    血液在血脉中的流行必须要有一个封闭的血脉管道系统,这个血脉管道系统一定是封闭的、相互连接的。对血脉的管道系统《内经》称之为经脉。《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灵枢·营气》:营气之道……精专者,行之经遂。《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从《内经》的论述,血脉是血液流行的通道,符合血脉循环的管道条件。血脉分为阴阳两条。《灵枢·动输》:“……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素问·阴阳别论》:脉有阴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从《内经》对血脉的阴阳分类来看,阳血脉具有至、动的特性,而阴血脉具有去、静的特性。血脉的流行方向:根据《素问·阴阳别论》:“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的分类依据,说明阴阳血脉的血液流行方向是有差异的。阳血脉的血液流向是随经脉向络脉再向孙脉方向流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阴血脉的血液流向是随孙脉向络脉再向经脉的方向流行。《灵枢·痈疽》:“……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经脉》:“卫气先行,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从《内径》对血液流动方向的论述来看,血脉循环是依靠阴阳血脉管道系统来完成其“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这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动、静脉系统极为一致。

    3   四街是血循环交会的末端

        四街为阴阳血脉循环末端的交会处。有四街的交会从心脏输出的血液才能够完成其如环无端的运行状态。《灵枢·动输》:黄帝日: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歧伯日: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内经》的这段论述明确了四街是阴阳经脉末端交会处。四街之街字,代表着阴阳血脉在末端的交会点。依据经脉血液流动方向至四街的是阳血脉的阳孙脉。去四街的属于阴经脉的阴孙脉,阴阳血脉的孙脉交会的街中心位置为‘毛脉。经过毛脉的阴阳血脉交会,达到毛脉合精(交换)的目的。在毛脉合精的时刻,必须有一个阴阳孙脉开合状态才能完成交会过程,这个开合状态,《内经》提出:四末解则气从合以论之。解:《说文解字》:解:判也;判:分也。解字具有分开的涵义,正因为有分才有合。正是这种分合状态,才能达到相输如环的血脉循环运行状态。

    从上述对四街的讨论,四街是血脉循环交会的末端,正因为有四街末端的交会才能构成血脉循环的环状运行路线,才能达到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血脉循环运行状态。所以四街的血液由心脏泵出后的血脉循环交会的另一端,具有血脉循环的重要位置。四街与心脏共同构成一个血脉循环运行模式。

    4  心、肺、肝为血脉循环的控制模式

    血脉循环是从心脏输出经过阳经血脉运行到四街区域与阴经血脉交会后循环至心脏以完成其环状循环模式以达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血脉循环状态。然而这种血脉循环有序状态是靠什么机制控制完成的?在《内经》中提出心、肺、肝三脏控制模式。在心、肺、肝三脏的调节控制下血脉循环才能有序的处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状态。

    41  心脏对血脉循环的调控主要体现在  (1)心脏的跳动具有泵作用的特性:心脏跳动的独特性将血液从心脏泵出随阳经血脉管道运行至四街与阴经血脉管道交会后运行返回至心脏的呈环状的封闭式的循环模式。(2)心脏跳动的频率次数:心脏跳动的频率次数控制了血脉循环的流量与流速。在单位时间内控制血液流量和血液流速极为重要。《内经》是以正常的呼吸频率来测定正常的心脏血脉跳动的频率,以此来了解血脉运行的流量与流速的。《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灵枢·十五营》: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内经》的两处论述是以正常的一呼一吸作为时间单位来测定正常的心脏血脉跳动的次数推算血液在血脉管道中流动的速度。在《内经》时代已经建立了在单位时间内心脏血脉跳动时所推进血液在血脉管道中的量与速度的相关性概念。也正是心脏对血脉循环的控制调节的具体体现。

    42  肺脏对血脉循环的调控主要体现

    421  肺脏有节律的自主呼吸运动肺脏的呼吸运动在胸腔内完成呼吸气体的交换,完成宗气的生成,宗气具有贯心脉以行呼吸的作用,依据宗气的作用,《内经》提出肺朝百脉理论来阐述肺脏对血脉循环的调控机制。《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内经》的肺朝百脉理论主要概括了宗气对心脉的贯输而起到推动血脉循环运行的作用之上,这种推动作用即为协助心脏的输血功能。

    422  肺脏的制约《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内经》提出的治节即为制约之意。这种制约具体体现在呼吸运动与心脏血脉的跳动关系上。《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内经》上述论述提示呼吸运动与心脏血脉的跳动成正相关,即“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也就是对血脉循环调控的具体体现。

    43  肝脏对血脉循环的调控主要体现在肝脏对血液的贮藏与流量的调节方面  《素问·五脏生成》: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静则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从《内经》的论述说明肝脏对血脉循环调控是一个动态的调控过程。也就是说根据人体的体位变化或在特殊紧急情况下,肝脏可以将其所藏血液提供部份血液出来输入血脉管道系统参与血脉循环,以满足心脏及机体各部份的需要。但当人体处于安静或情绪稳定状态下则机体对血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份血液便又回归贮藏于肝脏系统。这种动态的贮藏输出状态正是肝脏对血脉循环的调控。

    5   

        综上所述,《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是以心脏为中心,以阴阳血脉管道为通道,以四街为阴阳血脉循环末端交会处;以心、肺、肝三脏为调控机制的血脉循环理论。通过对《内经》血脉循环理论的探索,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勾画出理论架构,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