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金匮要略》痰饮与气机的关系及证治探讨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柳成刚 姜德友 时间:2007-12-14 16:08:23
  • 核心提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并首次提出了“痰饮”病名。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作为一种有形的病邪,停蓄于机体某处,常常会扰乱该处相关脏腑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并首次提出了痰饮病名。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作为一种有形的病邪,停蓄于机体某处,常常会扰乱该处相关脏腑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从而引起短气、悸动、呕吐涎沫、冒眩、咳、喘、局部冷、重、肠鸣、口干或渴、胀满、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1  津液的代谢与气化

        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称为气化。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即为气化作用的具体体现。《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人体津液之生成,输布及排泄各个环节即水液运化过程的概括性阐述。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人、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又起着关键的作用,故日肾主水液。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且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各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造成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为痰饮。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津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而为痰饮,随气的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痰饮为有形之邪,并可阻滞气机畅通。脏腑之功能活动,实赖于气之升降出入运动,若气之升降出入不畅,则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诸多病症,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责之于痰’’等论述。气机不利也可引起气化失常,正如严用和《济生方》云:人之七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而结成痰。

    2  痰饮的常见症状与气机的关系及用药特点

    21  短气

        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的主要器官,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留滞体内,常先困脾;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饮停聚。故曰:脾病易生湿,湿邪易困脾。痰饮篇第12条日: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此条原文道出脾虚为水饮形成的主因。久病脾虚,故日食少津亏液少,饮水自救,而见饮多,脾胃本虚,运化失司,而致水停心下阻于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若痰饮停蓄中焦,必然会阻碍气机不能下降和旁达,饮邪随气机上犯,遂出现微者短气。17条接着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或化气利水,水饮得化,则气机畅行,短气得除,从此亦可看出脾主运化、肾主气化,二脏与饮邪的形成关系密切。

        22  悸动   

        饮留体内,若上逆凌心,便会产生悸动症。痰饮篇第12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第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即为饮邪随气机上犯之症。治以蠲饮降逆,宁心镇悸。第3l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此为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动于下,逆于中,犯于上所致。方用五苓散主之,温阳化气利水,实为祛邪以畅气机之法。仲景书中,治悸之方多用茯苓: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甘草汤的心下悸;《伤寒论》386条,理中丸方后加减,悸者,加茯苓二两等等。《本草思辨录》云:心下悸者水侵其心,脐下悸者水发自肾,似不能悉主以茯苓矣,然上中下之水,应皆从小便出者,茯苓其兮属”可见,茯苓治悸乃由水饮上冲所致,是茯苓化气行水的功效体现。

        2呕吐涎沫

    此乃痰饮致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痰饮停积在胃,则胃失和降,饮邪随胃气上逆,便会出现呕吐涎沫。如痰饮篇第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30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及五苓散证、桂苓五味甘草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证等,都有呕吐涎沫的现象,皆因饮阻中焦气机,胃气上逆所致,治以温化水饮,降逆止呕,亦为祛饮以畅气机之法。半夏被后世称其为“呕家圣药”,故治饮邪之呕必不可少。

    24  冒眩

    痰饮停留于中焦或上焦,气机升降受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每易产生冒眩。痰饮致病易见此症,如《金匮痰饮篇》第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第30条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亦见;第31条五苓散证则癫眩;第36条桂苓五味甘草汤证见时复冒;第38条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证也有法当冒的现象。纵观全篇治冒眩方剂,治痰饮之冒眩必以泽泻为先。正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所说泽泻人肾经去旧水、养新水”,泽泻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使浊阴下走不再上犯,新饮绝源而升降复常,浊阴以降,清阳上达,故冒眩自愈。

    25  咳、喘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饮蕴肺,宣肃失常,肺气上逆而现咳喘。如第27支饮不得息,葶苈大草枣泻肺汤主之;第24条,木防己汤之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则以气喘明显;32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主之;第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治饮之咳、喘,当首选细辛、干姜,非此辛燥不能化肺中之伏饮,然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配五味子防辛散太过,有散有收,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邪去正复,则诸症自平。

    26  局部冷、重感

    痰饮是一种有形的阴邪,留滞于机体局部,则阻遏阳气的通达,导致局部产生冷感,如第8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冷如手大。痰饮亦有重浊之性,如第5水在脾,少气身重,脾主肌肉而恶湿,脾被水饮浸渍则身体沉重;第2饮水流行,归於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水饮阻于四肢肌表,当责之于肺脾,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若脾被水饮浸溃,脾阳不运,气化不行,则水饮外溢四肢;渗溢肌肤之水饮,本可随汗液而排泄,若肺失宣降,腠理开阖失职,当汗出而不汗出,阻遏营卫的运行则致身体重滞。

    27  肠鸣

    饮停胃肠之间,与胃肠之气相互搏击,可闻及腹中鸣响,此即狭义痰饮。如第2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第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论述肠间饮聚成实的证治。此肠间有水气可与水走肠问,沥沥有声互解,此乃脾胃运化失职,肺气不通调水道,致使水邪留滞肠间,治用己椒苈黄丸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

    28  口舌干燥或渴

    痰饮乃由津液代谢失常停蓄而成,饮为阴邪,阻遏阳气,气化失常,若机体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承,便会出现口舌干燥,甚则口渴。如第29条己椒苈黄丸证之口舌干燥;第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第41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等。但口干口渴之因是由津液代谢失常停蓄而成,体内津液并不亏乏,故口虽干渴,却以每欲饮热、或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为特点。痰饮之口渴易被误诊为阴津不足之口渴,两者病机治法截然不同。

    29  胀满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居于中焦,若痰饮停蓄中焦,阻碍气机升降,则见脘腹胀满,如甘遂半夏汤证之心下续坚满;若浊阴不降,弥漫于胸胁,则胸胁部支撑胀满,如第6水在肝,胁下支满;第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等。痰饮篇涉及胀满的条文还有很多,如己椒苈黄丸证、厚朴大黄汤证、木防已汤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等。  

     210  小便不利

        痰饮篇只有桂苓五味甘草汤证提到小便难,但细观痰饮全篇,所涉及小便不利的条文很多,或在方后注中起到,或可以方测症,痰饮治疗大法虽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第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方用苓桂术汤、肾气丸,治以温阳化气利小便,既符合治痰饮的温化原则,又充分体现了“通以去滞”、“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法的基本含义。第16条苓桂术甘汤证方后注说分温三服,小便则利,亦证明苓桂术甘汤主症应有小便不利,服药后小便则利。第24条膈间支饮之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证,方后注有分温再服,微利则愈,从本证病机以及微利则愈推测,本证当有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之症。第3l条五苓散证,原文虽未提及小便不利,但以方测症,当有小便不利,法用温阳化气、发汗、利小便,内外

    分消水饮。

    21l  水肿

        水饮代谢失常,不循常道,外溢于肌肤,均可引起水肿,第2饮水流行,归於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之溢饮、支饮都有水肿之症,当责之于肺脾,脾主肌肉,脾阳不运,气化不行,则水饮外溢四肢而出现水肿。肺主皮毛,若肺失宣降,咳逆倚息,其形如肿,腠理开阖失职,当汗出而不汗出,亦现水肿;第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第39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病机虽各有差异,但皆与肺失宣降有关,故均用宣利肺气、通调水道之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